通訊員 任愛君
“兩年前,咱村這條路還是爛泥路,現在好啦,鋪上水泥路了,大伙出行方便,再也不怕下雨天了。”獅子壩村張大爺臉上洋溢著笑容。
近年來,寧陜縣城關鎮黨委聚焦“抓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線,建強基層組織,完善幫困機制,狠抓高質量脫貧,工作成效凸顯,廣大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狀態發生巨大變化,從“口袋空”到“口袋富”,真正實現舊貌換新顏。
脫貧攻堅改善了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以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現在不僅鋪上了干凈寬敞的水泥路,道路兩側還進行綠化美化。據悉,該鎮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思路,動員交通條件落后、當地自然資源承載能力較差且建設成本過高的貧困戶搬遷到縣城,截至目前,該鎮“十三五”搬遷戶478戶1058人全部搬遷入住,2019年以來涉農整合資金項目共計27個,資金共計2470.95萬元,分別為9個村供水工程、朱家嘴至風草溝產業路、湯坪社區工廠、八畝社區工廠配套建設、旱壩村大堰灌溉渠道危房改造等工程,鎮域內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 。
“黨的扶貧政策好啊,在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我現在在縣城一家超市工作,家里還養了近百只雞,衣食無憂,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湯坪村的柯尊順對脫貧攻堅帶來的變化表示滿意。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鎮堅持領導抓點示范,以實現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基本目標為抓手,敢擔當、勇作為,利用就業扶貧、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推薦就業和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方式,讓貧困群眾在鎮域內的工業園區、社區工廠、產業園、超市等務工就業,實現了搬遷群眾家門口增收致富;以“黨支部+合作社+產業”等模式,落實產業扶貧政策,推動中藥材、食用菌和產業園的發展,突出發展特色種養殖。截至目前,累計建成了9個產業振興“十百千”工程園區,輻射帶動334戶貧困戶脫貧增收,投入配股資金699萬元成立的20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完成春季綠化造林1928畝,鞏固發展豬苓1600 畝、天麻860 畝、葛根576.5畝、食用菌230萬袋、白芨 70 畝、板栗66803 畝、核桃26000余畝、魔芋4123畝、糯玉米600畝、養殖中蜂15000 箱、林麝220頭。建成縣級產業園區 10 個,市級產業園區4 個,省級農業園區1個。帶動貧困戶967戶3309人發展產業,使其收入有保障,帶貧益貧效果明顯。
“現在身邊人都在你超我趕,努力干活,想著盡早脫離貧困,不再給國家拖后腿,因為脫貧光榮嘛。”關二社區的于少遠激動地說。該鎮長期以來將“扶志扶智”相結合,推行典型帶動后進模式,支部主要負責人幫包后進機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以“誠、孝、儉、勤、和”、“扶貧不扶懶漢”、“扶貧先扶志”等為中心內容,充分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前三季度挖掘出先進典型70名、“后進”典型63名,通過定期開展先進示范、教育引導、評議亮曬、幫扶整改,使“后進”紛紛變先進,鄉風文明不斷好轉,有力助推了扶貧扶志;全面開展“扶貧扶志宣講”活動,樹標桿、立榜樣,宣傳榜樣激勵和交朋友談心交流多管齊下,為貧困群眾解決各種現實問題,刺激貧困戶發展意愿,催生貧困戶內生動力、提高群眾滿意度。貧困群眾思想和行動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是脫貧攻堅戰取得的重大成果,脫貧致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形成,將助力城關鎮沖刺脫貧攻堅“最后一公里”,實現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