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譚海波 楊卓 李兵
“來到這里后,吃飯有人煮、衣服有人洗,還有人聊天。”在寧陜縣太山廟第二敬老院,太山廟鎮龍鳳村村民劉時和高興地說。
今年54歲的劉時和由于患有家族遺傳病,雙腿無法行走,只能依靠雙拐。以前獨居時,吃飯只能吃純米飯和面條,衣服兩個月才洗一次。自2019年9月,被送到敬老院托養后,吃穿不愁,還有人照顧。“以后就住到這里了,不回去了。”劉時和說。
劉時和的變化,只是寧陜縣開展農村困境群眾集中托養解決照顧難題的一個縮影。在全面做好農村低保對象與特困供養對象兜底保障的基礎上,寧陜探索出了依托敬老院對農村重度殘疾人和獨居老人等特殊困境群眾提供抵償集中托養服務的社會托養新模式,不僅解決了農村困境群體的生活照料問題,消除其家庭成員的后顧之憂,使這部分家庭可以解放勞動力發展產業、就業創業脫貧,讓這些家庭與全縣群眾一起過上了好日子。
寧陜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秦巴山區集中連片扶貧開發縣,有貧困村40個、貧困戶5113戶13458人,貧困發生率37%,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2019年,寧陜實現了整縣脫貧摘帽。
然而,在該縣開展全縣兜底脫貧督查中,卻發現了一些農村獨居老人、重度殘疾人、長期患病等失能、半失能的特殊困境群眾存在無人照料、生活困難等問題。“全縣有部分不符合特困供養政策的重殘對象和獨居老人,他們雖有贍養義務人,卻因婚嫁、務工、自身條件差等原因,義務贍養人無法履行照護義務,一些家庭也因為要照料殘疾人或老人而進入‘顧家掙錢不能兼顧’的兩難境地,家庭陷入貧困,成為脫貧攻堅的‘老大難’。”寧陜縣民政局局長陳衍子說。
在五保集中供養的問題解決后,寧陜縣著眼長遠,將農村重度殘疾人和獨居老人等特殊困境群體照護責任缺失的解決辦法提上了案頭。制定出臺了《農村特困供養機構托養服務實施方案》,積極探索實行特困供養機構社會化托養,對貧困戶、低保戶、低收入家庭中有照料看護需求的重殘對象及獨居老人提供抵償集中托養服務。
該縣明確托養對象必須是低保戶中年齡偏大、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缺乏照料看護的獨居老人;救助站救助的因無法查明身份信息長期滯留在站,按規定在本地落戶的流浪乞討人員;貧困戶中生活困難,贍養義務人因病、因殘或婚嫁遠方,無法照料的獨居老人;低收入家庭中因贍養義務人長期在外務工維持生計,有能力并愿意承擔托養費用,無法照料的獨居老人。年齡必須在60歲以上對象,對失能半失能托養對象,適當放寬年齡界限。
對托養服務對象的生活費,按集中供養農村特困人員基本生活費標準收取。低保對象與貧困戶床位費與護理費按低于縣發改局批復價格的一定比例收取,剩余的部分由政府補助,確保不給托養家庭增加負擔。
該縣堅持創新管理模式,為托養服務對象提供24小時親情照料,針對失能特困人員身體、智力、內心等制約短板,敬老院服務人員耐心引導其通過十字繡、竹編等力所能及的手藝活激發內生動力,引導殘疾失能人員重拾生活信心,激發內生動力。
“敬老院生活好,啥都不用操心,兒子也能在深圳安心干事,每個月還能有4000元的收入。”住進寧陜縣第二中心敬老院的段少奎高興地說。
今年62歲的段少奎是寧陜縣城關鎮寨溝村人,因小腦萎、腦梗縮引起偏癱,生活不能自理,靠自己勉強維持生活,兒子段細超常年在深圳打工。未托養前,段少奎獨居在家,終日躺在床上,因無人照顧,身上長了褥瘡。今年5月份,段少奎被送入中心第二敬老院托養,護理員楊萬春24小時悉心照顧,每天給她端水喂飯、擦洗身體,身體狀況漸漸好轉,身上的褥瘡也好了。
寧陜縣將全縣失能五保老人和有供養需求的農村殘疾人、獨居老人通過敬老院實行集中托養,收到了“托養一個人、脫貧一家人、幸福一群人”的社會效應。通過集中托養,減輕了托養服務對象的家庭負擔,切實將農村貧困戶、低保戶、低收入家庭中的剩余勞動力解放出來,通過發展產業、創業就業,實現脫貧致富。“在敬老院工作比打工好得多,一個月假期6天,工資按時發,既穩定又離家近,方便照顧娃,好得很。”在江口敬老院當護理員的馬瓊告訴筆者。
該縣實行敬老院的服務人員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優先聘用,為部分貧困家庭提供了就業崗位,聘用后工作穩定、收入穩定,實現了兜底保障與就業脫貧互促共贏,為全縣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基礎,真正做到小康路上困難群眾一個也不少。
據了解,自2019年10月開展社會托養以來,7所敬老院已累計托養61人,解放家庭勞動力72人,通過務工等月均增收3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