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兵 柳星星
今年53歲的李志林家住寧陜縣太山廟鎮油房村,由于患先天性腳踝大骨節病,從2歲到40歲,先后進行了4次手術。父親年事已高,且患上了高血壓、腦梗等慢性病,需常年服藥,家里所有的重擔便落在了李志林一人身上。2014年,他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低保貧困戶。
為了養家糊口,李志林多次外出務工,但皆因殘疾被無情“拒之門外”。生活的貧苦,加上身體的殘疾,讓這個男人一度喪失了活下去的希望。好在父親的開導,讓他慢慢走出了陰霾。“別人不要我,我就自己干,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我就要活出個人樣。”
2006年,李志林開始了他的創業路,發展袋料香菇。為了學技術,無論天晴下雨,他都起早貪黑地在別家香菇棚里學技術,從立架搭棚、配料裝袋、下種注水、剪菇烘菇到打包銷售,每個環節一個不落。
學到技術后,他開始自己發展袋料香菇,由于勞力有限,發展了5000袋,收入了3000元。“由于自己干不了重活,還是要請人,所以除去成本和雇人的費用,也就夠維持生活。”李志林說。此后十年間,他就靠發展袋料香菇維持生活。
2016年,按照脫貧攻堅工作安排,寧陜縣稅務局對口幫扶油房村。在摸底工作中,李志林的情況被駐村工作隊記在了心里。當得知李志林要擴大香菇種植規模,但是苦于沒有資金后,駐村工作隊幫他申請脫貧貸款5萬元,并多次邀請縣農技站專家指導技術,還經常上門幫他打理香菇,經過近兩年的辛勤付出,李志林種植規模由5000袋擴大到15000袋,2018年純收入達13000元。
在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李志林開始搞多種經營,養能繁母豬4頭,當年產幼崽26只,以平均價格36元每公斤全部售出,收入近15000元,順利退出貧困戶。同時,他還種植了茯苓1500窩、豬苓300窩。2018年,他被寧陜縣委、縣政府評為“脫貧攻堅自強標兵”。
在搞好自身產業發展的同時,李志林也不忘帶領其他的鄉親發展。唐紀軍是油房村的貧困戶,患有淋巴癌,女兒上高中,生活拮據。李志林優先雇傭像唐紀軍這樣的貧困戶,“我身體不好,志林也沒嫌棄我,還讓我在他那里務工做些輕巧活兒,真是個好人吶。”說起李志林,唐紀軍感慨地說。
“感謝現在的好政策,感謝駐村工作隊為我找到這么好的致富路。”如今李志林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樂此不疲。當問及下一步打算時,“在現有基礎上,再計劃養殖豬、牛、羊,發展天麻和豬苓。”李志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