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賈玉梅 陳昊
“雖然我還在實習階段,但一個月有3000元的工錢,老板說了,長期堅持的話工錢還會漲,雖然在竹炭廠工作很累,但算下來一天能有100元的收入。不僅能補貼家用,還能給孩子點錢,男孩子在省城讀大學,消費高。”寧陜縣龍王鎮河坪安置社區搬遷戶彭治德說。
河坪安置社區是寧陜縣龍王鎮易地扶貧搬遷最大的集中安置點,該安置社區位于龍王鎮東南部的河坪村,距離縣城62公里,距離鎮政府所在地13公里,新建安置房5棟,共17個單元190套安置房,現入住162戶418人。
目前,該社區擁有社區工廠2家,主打箱包及配套產業、竹木回收竹椅編織和制炭產業,解決了100余個搬遷群眾富余勞動力問題,實現群眾穩定就業,解決了搬遷勞動力在家創收難的矛盾。另外,社區工廠運營企業與村委會簽訂租賃合同,免收3年租金。還積極申請公益性崗位10個,解決了安置社區環境衛生清理問題,保障搬遷群眾的居住環境清潔。同時,該社區建成“一院一點一中心”,即黨群活動中心、便民服務點和農村幸福院。利用搬遷安置點門面房實施“養育未來”項目,解決農村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問題。建成標準化衛生室,負責做好轄區內搬遷群眾的基本醫療保險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并定期在安置點衛生室開展醫療服務和健康免費體檢。
棋盤村的搬遷戶鐘瑞乾也在社區工廠找到工作,鐘瑞乾表示搬到新家,盡管一切都跟原來都不一樣,但只要勤勞肯做事,日子絕對要比以前好過得多。鐘瑞乾的新家里,電視機、洗衣機等電器配置齊全,尺寸不大,但他笑著說:“等工錢攢夠了,再添置新的、好的。”
面對來自全鎮三個村的400余人的搬遷戶,河坪村駐村工作隊通過開墾“安心菜園”、組織文娛活動、規范社區制度,建立健全社區委員會各項管理制度,推行樓長制,制定居民文明公約,有序引導搬遷群眾全程參與村民自治事務,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體系。通過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電影進社區、文藝下鄉等活動,從精神層面鼓勵群眾通過努力奮斗創造新生活。
讓貧困群眾安居了,還要確保他們能致富。通過積極探索實踐“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為主線,找準符合發展實際、各具特色的強村富民增收之路。龍王鎮利用現有產業園區——瘦驢溝中蜂綜合種養殖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因地制宜對中蜂養殖以及后續綜合性產業項目進行統籌謀劃,打造總規模1000箱中蜂養殖、250畝中藥材種植、3000只山地雞的綜合種養殖基地,吸納易地搬遷貧困戶以資金、勞務等方式入股,帶動搬遷群眾32戶。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圍繞三大主導產業(養蠶、養蜂、水稻)發展壯大,帶動搬遷群眾共同致富增收。后續將繼續打造以糯玉米、有機水稻為主的種植業,以養豬、養雞、養蠶為主的特色種養殖產業園,謀劃新社區產業布局,帶動農民發展優勢明顯和特色鮮明的主導產業,把農民增收和集體增利結合起來,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