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常玉康
“從學技術、自己干,到教其他人一起種,再到遇到困難、解決困難進一步發展,其中有艱辛,也有喜悅,我慶幸的是自己帶領大家堅持下來了,F在的扶貧政策越來越好,既然大家信任我,還評我為鄉賢,那我一定要繼續發揮應有的作用,帶領更多的人致富,不辜負大家對我的厚愛。”寧陜縣城關鎮青龍婭村三組的“香菇種植達人”文玉海對村民鄭重承諾。
今年52歲的文玉海已經種了22年香菇,一步步地從原來的小規模種植發展到現在科學化、專業化生產。他自己勤勞致富的同時,不忘父老鄉親,發揮致富引領作用,帶領群眾發展香菇產業,成為寧陜縣城關鎮青龍婭村產業發展的“帶頭人”和帶貧益貧的“領路人”。在他的帶動下,寧陜縣香菇小鎮產業基地已經蓬勃發展起來。
1998年,文玉海和妻子黃厚琴留意到香菇作為蔬食為百姓所喜愛,市場也有一定需求,便萌生了種香菇的想法。雖說自己了解掌握些土方法,但操作起來不得要領,沒有技術行不通,夫妻倆就親自奔赴浙江,幾經輾轉請回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然后自己邊學技術邊種香菇。文玉海掌握技術后勤學苦練,自己育菌種、制袋料、賣香菇,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賺到了錢。周邊村民看到文玉海的成功,紛紛跟著文玉海一起學技術、種香菇。
文玉海毫不吝嗇地將學到的技術教給其他村民,把有興趣、有意愿種香菇的人召集到家里,自己現場操作示范。對有一定技術基礎后能獨立操作的,只要有需要,他都會二話不說放下手中所忙,趕到村民家中解疑。就這樣,跟著文玉海一起學習香菇種植技術的人逐漸增加到100余戶,其中有30余戶憑借種香菇致富,還到縣城買了房。從青龍婭村到全縣開始逐漸掀起種香菇的“熱潮”。
隨著技術熟練程度的提升和村民對菌種數量需求的增加,2008年,文玉海的石溝菌種廠應運而生。菌種廠負責制作菌種和所需制袋材料,一方面用于自己種植,一方面將其銷售給其他村民,為他們提供種植便利。一年下來,通過賣菌種、賣菌材、賣香菇等,年收入30萬元不成問題。
2009年,受封山育林等政策限制影響,香菇種植處于低谷期,銷售市場也不太景氣,大約一半的村民見狀慢慢放棄了種香菇這一營生。但文玉海在政策允許范圍內,仍然堅持發展香菇種植。沒有銷路,他就親自到浙江積極奔走,聯系買家,主動到西安市各大農貿市場等談合作、確定訂單,銷路打開了,香菇有市場了,村民們懸著的心踏實了,繼續發展香菇種植業的決心也越堅定了。
看著村民們通過種香菇逐漸過上好日子,文玉海打從心底里高興。鄉親們富裕了,自己的菌種廠也準備再次“升級”。2014年,文玉海通過縣鎮產業發展獎補政策鼓勵、小額貸款、自籌資金等方式,按照相關程序,成立了寧陜縣玉海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不光進行技術培訓、管理,還制售菌種菌材,擴大香菇種植規模,對外銷售新鮮香菇,負責回收其他村民種植的香菇,解決村民銷路問題。成立合作社的第一年,文玉海自己制作香菇袋料3萬袋,帶動村民制作300萬袋。
2018年,正值打贏脫貧攻堅戰重要一年,該縣計劃實施一批產業園區建設項目,助力產業扶貧,鎮村搶抓機遇、積極爭取,建立香菇小鎮基地。鎮村反復動員之下,再加上進一步發展壯大的設想,文玉海決定搭上產業扶貧的“班車”。2019年,通過在農業銀行貸企業貸50萬元,農商銀行小額信貸50萬元,家樂貸20萬元,自籌60萬元,新建了廠棚,添置自動化生產設備,走上一條專業化的生產路子,年收入達40萬元,并帶動20余戶貧困戶發展食用菌產業,貧困戶當年人均增收1萬元。
文玉海自強自立,艱苦奮斗,不斷鉆研,積極探索產業發展的致富之路,在2019年第二季度新民風道德評議會中,被評為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先進典型,還被縣委、縣政府評為2018年度脫貧攻堅“致富帶頭人”。在今年鄉賢統戰工作中,被村級向鎮黨委推薦為第二類創業及技術能人類鄉賢,以樹立示范榜樣,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