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郭詩夢 通訊員 陳衍子 廖珊)寧陜縣委、縣政府搶抓全省“兜底脫貧試點縣”機遇,加大對以五保老人為主的特困對象保障投入力度,大力推進集中供養精細化、分散監管常態化、失能關愛親情化,以五保供養為主的兜底脫貧工作邁上新臺階,破解了特困對象生活保障難題。
著眼精益求精,推進集中供養精細化。為全面提升五保供養水平,確保入住敬老院的五保對象居住安全、生活舒心,寧陜縣按照“一年打基礎、三年出成效、五年上水平”的基本思路,分流域規劃建設了覆蓋全縣的“一中心三區域”四所大型五保供養機構(中心敬老院300張床位,太山、江口與筒車灣3所區域敬老院各150張床位),均實現了“四室五有”,配備起居照料室、衛生保健室、文化娛樂室、臨終關愛室,有餐廳、有浴室、有暖氣、有菜地、有墓地。“一中心三區域”敬老院建成投用后,隨即關停了原老舊敬老院27處,徹底解決了過去敬老院存在的布局分散、管理粗放、責任缺失等問題,形成了覆蓋全縣11個鎮的五保供養新格局。同時,強化制度建設,推進精細化管理。創新制定了《寧陜縣敬老院工作人員“五制”管理制度》,實行敬老院院長法人制、人員聘任制、工資差別制、責任追究制和末位淘汰制“五制”管理。
破解難中之難,推進分散監管常態化。集中供養使大部分特困供養對象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分散居住的五保老人監管又成了難中之難。為此,寧陜縣采取“兩步走”措施落實分散五保老人監管責任。一方面,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議”,將分散居住老人的土地、林地、房產處置變現,資金存入老人賬戶,解決了老人入住敬老院的后顧之憂,同時,組織部分分散居住的老人到敬老院實地參觀、感受環境、體驗生活,增強其主動入住敬老院的意愿。另一方面,創新制定了“三同四一”(即農村分散五保對象與監護人同吃同住同生活和一戶一本一照一協議)監管辦法,對暫時不愿入住敬老院的老人,由鎮村落實監管責任人,簽訂供養監管協議,建立監管臺賬,并對監管責任落實情況一月一檢查,跟蹤問效、一追到底,有力有效確保了全縣分散五保供養監管責任落實不落空。
聚焦困中之困,推進失能關愛親情化。寧陜縣在安康市率先建立了失能五保老人托養中心。失能中心投用后,高位截癱的何永龍列入第一批入住名單。當得知兒子下半輩子的生活有了著落,何永龍的父母激動得熱淚盈眶。入住后,工作人員看到何永龍整日郁郁寡歡、不愿交流,決定教他繡“十字繡”讓其重拾生活信心。在工作人員耐心細致的引導下,何永龍對“十字繡”萌生了濃厚興趣,整天手不閑,不出3個月就繡好了第一幅作品。重拾生活樂趣的何永龍笑容漸漸多了,身體狀況也大幅好轉。在何永龍的感染和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繡“十字繡”的失能老人越來越多,勁頭越來越足。失能托養中心的建立,不僅為像何永龍一樣的失能對象提供了生活居所,更重要的是通過親情關懷和心靈慰藉,讓他們重拾生活希望,真正實現了“托養一人、幸福一家”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