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兵 曾宜玖)“感覺又回到了大集體,回到了生產隊,我高興得很!”近日,寧陜縣龍王鎮中華村貧困戶何佑青,一邊熟練地砍著高粱穗子一邊笑著說。
今年54歲的何佑青,家里6口人,兒子常年在外務工,丈夫和兒媳身體都不太好,不能從事過重的體力勞動,兩個孫兒需要照顧,沉重的家庭負擔全落在了她和兒子身上。今年,村上成立集體經濟組織后,優先通知她去干活。上半年,她通過務工掙到了5400元。
何佑青所說的“生產隊”,就是中華村成立的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中華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要想讓群眾脫貧致富,只有發展產業!”村主任黃修才介紹,中華村有貧困人口65戶114人,過去村民主要靠種玉米、水稻為生,經濟結構單一,產量低,效益不高,辛苦一年掙不來幾個錢。找到一個長效致富產業,改變目前的經濟結構,是全村人的期盼。今年3月,在市上幫扶部門和鎮上的指導支持下,通過到相鄰的新場鎮參觀考察,村上決定發展辣椒產業。為更好地帶動大家,便成立了中華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吸收全村群眾加入。
合作社開始流轉了200多畝土地,但是有些村民對這個產業不看好,退出了合作社,改種其他作物。“現在合作社有100多畝土地,都種辣椒,同時還種了高粱。”黃修才說,“種高粱是為了烤酒,村上原來就有烤酒的習俗。我們在找產業的過程中,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市上的幫扶部門,他們也大力支持,還幫我們找來了技師。現在烤酒廠正在修建,酒曲也備好了,再過兩個月,烤的酒就能出來了。”
合作社按照每畝3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同時,在辣椒、高粱的種植、采收過程中,優先考慮貧困戶勞動力。“我們采取記工分的方法,就和原來的生產隊一樣,一個小時是一個工分,一個工分10塊錢。”黃修才說。
村上成立了經濟合作組織,讓58歲的陳賢定很是高興,他能務工掙些錢,也把老伴照顧了。陳賢定說,他11歲就在大集體掙工分,以前生產隊干多干少一個樣,沒有積極性,現在干得多掙得多。上半年他干了40天,一天做10個小時,算下來就是400個工分,能掙到4000元,年底還有分紅。
“在合作社長期務工的貧困戶就有17人,”黃修才說,上半年光務工費發放就有12萬元。作為村干部,他還把自己的面包車拿出來,作為合作社的公車拉人、拉肥料,不計工分,不拿錢。
據了解,今年以來,中華村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做到因戶施策,實現了產業全覆蓋。種植高粱200畝、泰國米椒100畝,發展養殖大戶6戶,養牛30頭、養豬300余頭、養羊300余只、養雞1000余只,成立兩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輻射貧困戶110余戶。關于下一步發展,黃修才說,“明年準備把辣椒種植面積再擴大一些。直接與重慶的公司合作,在我們村上建立基地。高粱酒的銷量要是可行,這個產業也要擴大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