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正斌 秦梅)產業扶貧是脫貧之基,更是致富之源。2018年以來,寧陜縣太山廟鎮黨委政府牢牢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針對貧困群眾產業發展劣勢短板,充分借助金融扶貧的春風,著眼于當地資源優勢,積極引進新型產業,以專業合作組織為依托,發揮產業園區規模效應,全鎮優勢產業呈現出長短結合、百花齊放的良好發展態勢。
剖析現狀“開良方”,考察學習“抓良藥”
隨著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太山廟鎮原有的靠山吃山的發展模式的短板日益凸顯。在這個森林植被覆蓋率高達95%以上的小鎮內,廣袤的林地、豐富的藥材資源,促使當地形成了以農耕種植為主,食用菌培育、藥材種植、林果產業為輔的產業格局。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對自然資源較強的依賴性一直限制著當地群眾發展,特別是隨著天然林禁伐和香菇價格的波動,食用菌這一“短平快”的產業也漸漸淡出群眾的視線,種植戶數量降到歷史最低,大量農村勞動力或閑賦家中、或外流務工,“空心村”現象日益凸顯,農民增收渠道更加匱乏。
為打破這一局面,太山廟鎮黨委鎮政府緊緊抓牢產業富民的工作思路,努力讓“綠水青山”發揮本身生態效益的同時能夠發揮“金山銀山”的經濟效能。鎮黨委政府先后組織30余人次近到本縣產業大鎮、臨縣石泉鎮安、遠赴江蘇金壇學習參觀,對計劃引進產業進行實地考察,詳細了解產業發展前景及相關技術要求,積極征求各村群眾的發展意愿,認真研判,為后續的產業落地奠定基礎。后經多方考察論證,先后確定了黃花菜、魔芋、大紅袍花椒、有機雜糧種植,梅花鹿、林麝、中蜂養殖為重點發展項目,以“綠色、生態、健康”的理念引導發展模式創新,不斷鼓勵群眾參與新產業的發展,為群眾致富增收添動力。
多點開花興產業,打造園區穩增收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適合當地自然氣候條件的種子才能有更好的產出。而作為產業來說,好的產業項目就是“金種子”。該鎮通過網絡查閱資料、專家咨詢、市場調查、實地查看等途徑,最終確定從環境與我鎮相似的鎮安縣購進5萬斤魔芋種,發展魔芋300畝;從石泉縣購進抗病豐產品種猛子花黃花菜苗60萬余株,建成兩個種植基地,連片種植80畝黃花菜;新建梅花鹿養殖專業合作社一個,建設標準化養殖圈舍1900平方米,計劃養殖梅花鹿100只;發揮高山雜糧的生長優勢,種植有機水稻、雜糧230畝;德洲養殖專業合作社與榮庚生態科技公司合作養殖林麝40只、大鯢10000尾。全鎮建成魔芋、花椒、核桃、獼猴桃、中蜂五大產業園區,累計帶動幫扶貧困農戶300余戶,轉移閑散勞動力50余人,通過在合作社務工的方式戶均直接增收近2萬余元。群眾廣泛的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壯大了產業發展群體,實現了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把錢掙的同時,對新日子更有了盼頭,為鄉村振興實現奠定了基礎。
各方保障解難題,凝聚合力促發展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于產業來說,技術便是產業發展的必備“糧草”,做好技術文章是關鍵。為了確保產業落地后能夠扎下根、開出花、結出果,圍繞新引進的產業,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專項技術培訓,讓專家和群眾面對面交流,專家對農民生產中發現的問題答疑解惑。有了技術傍身,產業發展起來便少了許多彎路。據統計,自3月開春以來,太山廟鎮累計組織產業技術培訓10次,專題培訓4次,培訓500余人次,干群共同努力,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良好的產業發展模式不單是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同時也是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手段。該鎮充分結合作物生長特性,積極推廣魔芋-玉米套種、黃花菜-花椒套種模式,一改傳統單一種植,采用綜合利用田間環境,充分發揮套種的優勢,不斷提高產出,為群眾增添了一份發展的信心。
黨委、政府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領頭雁,為當好這只領頭雁,該鎮以金融扶貧為東風,先后為48戶貧困農戶審批“脫貧貸 ”195萬元,為150戶農戶辦理互助資金143.7萬元,用作農戶家庭產業發展的啟動資金,解決好產業發展資金困難的問題。積極爭取特色產業獎補資金100萬元,鼓勵發展產業的農戶不斷壯大,讓更多的群眾通過產業發展而脫貧致富,申報貧困戶產業獎補資金38萬余元,用于引導貧困戶投身到產業中來,不斷提升貧困群眾產業脫貧致富的信心。
“我們就是要合理利用各村當地資源優勢,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既要有短期見效的產業,又要有長期穩定增收的產業,形成規模效應,增強帶動能力,使貧困群眾短期能脫貧、長期不返貧。”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宋博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