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田偉 楊卓)“我在膠州小區定了套房子,在合作社干了20多天了,賈書記又幫我賣了70多斤臘肉,正月到現在我已經掙了3000多塊錢了,趁這幾天有空,我再去打些筍子賣了,今年脫貧應該沒有問題。”筒車灣鎮桅桿壩村貧困戶蘇萬成激動的對筆者說。
2016年以前的桅桿壩村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后、住房條件較差、產業發展滯后,屬于貧困程度較深的村,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該鎮加速推進“兩房”建設,通過膠州小區移民安置一批、危改提升改造一批,將該村75戶179人的安全住房全部解決;又通過走訪調研,結合本村實際調整產業布局,結合當地實際,依托合作社為平臺流轉土地1090畝,建成預計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的千畝園區,同時,動員發展中藥材種植、畜禽養殖等傳統小產業,依托“賣光光”電商銷售平臺,將農副產品賣出去,保證了零散小產業收益。
而這只是筒車灣鎮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發展布局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該鎮先后啟動建設集鎮、干田梁、油坊坪、海棠園、膠州新區等五個集中安置點,采取進縣入鎮、分散安置、危房改造、入住敬老院等方式,694戶177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安全住房得到全部落實。
同時,該鎮積極落實產業扶持政策,按照“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的總體思路,形成了生態旅游、林下藥材、山地魔芋、生態種養植四大主導產業;引進多家市場主體,培育海棠園林麝養殖觀光園、桅桿壩千畝魔芋脫貧示范園、七里生態農業觀光園、許家城天河農業生態觀光園五大園區,力爭在社區工廠上有所突破,形成市場主體帶動、園區引領、農戶自主發展齊頭并舉的產業發展格局。依托“賣光光”等電商銷售渠道將全鎮零散農產品銷售出去,已基本形成了長短結合的產業增收保脫貧格局,為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注入強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