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寧 賈玉梅 李鵬)陽春三月,春暖花開。筆者走進寧陜縣江口回族鎮村莊院落,到處都見蜂農忙碌著,隨處可見蜜蜂忙著采蜜。也正是這些小小的蜂蜜,使得一大批貧困群眾因此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有了合作社的成立,使我們蜂農的養蜂技術和蜂產品質量都有了大幅度提高,收益效果也非常可觀。之前我養了幾箱土蜂,一年收入也就2000左右,現在四十多箱利潤可達2萬元!”冷水溝村的貧困戶楊遠志高興地算著“甜蜜賬”,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談起現在蜂農的變化,冷水溝村支書陳世新頗有感慨:“早些年,家家戶戶也養殖蜜蜂,但多為散養戶,規模不大,產量不高,銷售更是難題,群眾收入上不去,不少貧困群眾脫貧都成問題。現在,像老楊這種靠養蜂賺錢的還很多,2017年全村新增蜂箱800余箱,全年光蜂蜜受益達80余萬,受益貧困戶達60多戶”。
這些貧困群眾是如何把蜂蜜這項產業逐漸做大做強,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不僅是老百姓關心的問題,也一直該鎮黨委、政府關心的問題。既是村支部書記又是合作社負責人的陳世新見證了這前后的變化。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寧陜縣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扶持政策,有效地助推了農戶發展產業的勢頭。江口回族鎮以“整合特色資源、提高產業質量、轉變營銷方式”為重點,因地制宜,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把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推進脫貧攻堅的核心動力,把蜜蜂養殖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產業之一培育扶持。
該鎮積極探索“黨支部+X+貧困戶”的組團式產業扶貧模式,相繼在兩個貧困村成立了建國農林合作社和裕民生態專業合作社。通過黨建引領做組織保障,脫貧貸、村級互助資金做資金保障,干部的幫扶為后勤保障,積極引導貧困戶入社與合作社建立合作關系,通過規模養殖、嚴把質量、統一銷售的模式,實現了產銷“一條龍”服務,徹底解決貧困戶資源分散、銷售難等問題。不僅整合了資源,降低了風險,還讓貧困戶成為自信自立的創業者,也大大增強了蜂農的致富決心。
為提高養蜂的產量,該鎮邀請養蜂技術人員在傳統圓通的蜂箱上進行改造升級,制作了更為科學合理的方形蜂箱。同時大力搞好板栗核桃科管,生態環境治理,為蜜蜂提供良好的蜜源。對缺乏技術、市場信息的貧困戶,建立“一對一”幫扶措施,通過組織技術培訓、講座、交流會、現場指導、等多渠道技術交流,蜂農的養蜂技術有了飛躍的發展。
為了拓寬銷路,該鎮結合回族特色文化,精心打造了兩個以象征著回漢團結的“回鄉蜜”和預示著像甜蜜愛情的“真甜蜜”兩個自主蜂蜜品牌。簡約古樸的外包裝,環保大方,微商、電商一路銷售走旺,保障了銷售渠道的暢通和穩定,使蜂農們走上了“甜蜜”的致富路。
據該鎮鎮長楊恩宏介紹,全鎮現有新型市場主體25個,大的中蜂養殖合作社5個。其中大部分都是貧困戶,以后還將吸收更多的農戶加入合作社。目前全鎮共養土蜂3000多箱,按照正常產量,每年可生產土蜂蜜60000斤左右,可實現收入200余萬元。計劃今年再新增2000箱,繼續擴大規模,穩步實現2個貧困村脫貧摘帽和800人脫貧越線任務。
發展特色產業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基本支撐。江口回族鎮依靠發展土蜂蜜走出的這條特色產業扶貧之路,是一條甜蜜的幸福之路,帶給廣大貧困群眾的是沁人心脾的甘甜和脫貧致富的喜悅,正如他們的蜂蜜品牌一樣“回鄉蜜”、“真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