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胡后根 田野
近年來,嵐皋縣南宮山鎮始終把安全生產擺在主要位置,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織密安全防護網,為轄區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走進南宮山鎮,從“溫馨提醒”到“安全提示”,從“行人禁止”到“機車避讓”,不同類型、不同特征的安全提示牌在景觀園區、企業車間、網紅打卡點等地點隨處可見。
在硒博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制茶工人正按照安全操作規范分揀、炒制茶葉。“以前烘干設備用電不規范,線路亂搭亂接。鎮里的安全網格員上門排查時發現了隱患,不僅幫我們重新規劃電路布局,更換阻燃電線,還定期組織開展安全培訓。”公司負責人指著墻上的《安全生產操作規程》說,現在企業建立了設備安全臺賬,每月定時開展安全演練,重點演練機械傷害應急處置、火災逃生等科目,員工安全意識顯著提升。
安全的生產環境讓企業敢于擴大規模。目前,公司已帶動周邊155戶農戶種植茶葉1800余畝,年加工茶葉15噸,年產值達1100萬元。
在集鎮上的“山里人家”農家樂內,經營者劉大姐正在擦拭2具干粉滅火器。“以前覺得液化氣罐只要不漏氣就行,直到鎮市場監管所的干部上門排查,指出罐體老化、擺放不合理等3處安全隱患,還手把手教我如何檢查閥門、科學擺放。”劉大姐說,鎮政府為轄區28家餐飲店免費配備燃氣泄漏報警器,每季度組織“安全廚藝大賽”,將燃氣使用規范、消防疏散流程等知識融入比賽環節,累計吸引200余人次參與。如今,她的農家樂因安全規范、環境舒心,旺季時日均接待游客30余人次。
桂花村的陳大哥是村上有名的種糧大戶,家里有拖拉機、收割機等5臺農機設備。“以前農機作業后隨便停在院子里,油箱不蓋,電瓶裸露在外。鎮上的網格員看到后,專門上門給我講農機存放安全知識,還幫我搭建了專用農機棚,安裝漏電保護器。”陳大哥說。
現在他不僅嚴格遵守農機安全操作規范,作業前檢查剎車、燈光等部件,作業中佩戴防護裝備,還主動當起了“安全宣傳員”,帶動周邊20余戶農戶規范農機存放和操作。2024年,他種植的10畝水稻喜獲豐收,畝產達550公斤,加上農機作業服務收入,全年增收8萬余元。“安全就是好日子的‘壓艙石’,只有平平安安,才能安安心心搞生產、過日子。”陳大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群眾的心聲。
針對轄區產業特點,南宮山鎮構建了“黨員帶頭+全員參與”的安全防控體系,全鎮42名黨員干部按照“分片包聯、責任到人”原則,劃分11個安全網格,每個網格由1名鎮領導牽頭、5至6名黨員干部組成專班,明確監管責任。其中,旅游景區網格覆蓋南宮山景區及周邊12家民宿,重點監管特種設備運行、消防通道暢通等;工業企業網格包聯12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聚焦機械安全、用電規范等;農業生產網格涵蓋11個村(社區)的種植養殖基地,緊盯農機操作、農藥使用等;集鎮商貿網格負責92家商鋪、28家餐飲店,嚴查燃氣安全、食品安全等。網格員每月至少開展2次“敲門式”宣傳,累計開展1500余次,發放安全手冊2300余份,涵蓋用電安全、消防安全等6類知識;每季度開展一次“地毯式”排查,全年累計排查出用電線路老化、消防通道堵塞等隱患317處,其中重大隱患8處、一般隱患309處,全部整改到位,整改率100%。同時,結合“村BA”等賽事活動,制作安全宣傳短視頻,通過鎮微信公眾號、村(社區)微信群推送,累計閱讀量達1.5萬人次,用接地氣的語言講解安全知識,讓“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安全生產的“硬保障”,換來了產業發展的“軟環境”。目前,南宮山鎮生態旅游持續升溫,年接待游客突破150萬人次;茶葉、稻米、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年產值超億元,農產品加工企業穩步發展;集鎮商鋪經營有序,群眾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