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杜少前 向秋如
在嵐皋縣四季鎮竹園村的青山綠水間,鎮人大代表、竹園村黨支部書記史興軍,以沾滿泥土的雙腳丈量民情、以腳踏實地的擔當書寫履職答卷。
這位皮膚黝黑、笑聲爽朗的“當家人”,把人大代表的職責深深融入這片土地的發展脈絡,在巴山深處釀出了一方水土的產業“蜜糖”,為四季鎮的產業發展貢獻著人大力量。
“我現在干的事都是利長遠的事,因為職責,所以盡力,因為熱愛,所以用心。”史興軍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一位基層人大代表最深沉的情懷。他的履職陣地不在高樓,而在豬圈牛棚、蜂場果園和田間地頭。作為群眾選出的代表,他深知“根”在何處。
竹園村地處嵐皋縣四季鎮,隨著經濟發展,大部分年輕人選擇外出,土地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為讓村子活力持續迸發,史興軍深入群眾,傾聽鄉親們對就業、增收和技術的渴求,他把代表聯絡站“搬”到了生產一線,將田間“民聲”轉化為精準務實的“建議”,讓履職的脈搏始終與鄉村發展的心跳同頻共振。
面對深山發展的困境,史興軍敏銳捕捉發展機遇,從養殖、種植兩方面著手,帶領村民向綠水青山要效益,實現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
一方面,他積極推動養豬、養牛產業的發展,從場地選擇到優質品種引進再到現代化技術養殖,他都積極聽取群眾的意見,綜合考量、合理施策。如今,養豬場年出欄生豬超過800頭,年飼養生豬千余頭,養牛場規模也逐漸擴大至近百頭牛,年出欄肉牛30余頭。這些養殖產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的收入,也為周邊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成為四季鎮農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史興軍帶領村民大力發展獼猴桃,通過引進新品種,依托山林自然生長優勢,獼猴桃很快連片成架,并開花掛果,目前種植面積已達200余畝。此外,他還創新實踐“畜禽、糞肥、果園”循環模式,將畜禽糞污科學發酵為有機肥,滋養200余畝優質獼猴桃園;在林下套種黃豆,實現“一地多收”,進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農業綜合效益。
這一系列舉措,體現了史興軍作為人大代表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刻理解,也為四季鎮的生態農業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不僅如此,面對漫山花海,史興軍帶領群眾科學布局蜂箱300個,蜂蜜不僅成為村中的特色農產品,還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讓青山綠水淌出“真金白銀”。
如何讓深山瑰寶走出“大山”?史興軍始終將群眾農產品損耗的“痛點”牢記于心,轉化為履職著力點。2022年,他自建6間現代化冷庫(冷凍、冷藏),一舉破解農產品保鮮難題,確保獼猴桃全年供應市場。這一舉措不僅助力竹園村創成市級園區,還為周邊農戶的板栗、五味子、山野菜等時令珍品提供低溫倉儲服務,延長銷售期,提升附加值。
產業興盛的最終目的是村民增收。史興軍推廣“公司+農戶”模式,讓村民成為產業發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焦溪溝市級園區多項產業基地的落成,每年為當地群眾提供8000余工時就業機遇,支付工資達50余萬元,僅此一項帶動50余戶群眾年均增收6200余元。同時,他還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依托園區收入吸引人才回流,既解決就業,又解決人才流失問題。
在養豬場、蜂場、果園、冷庫,處處是鄉親們忙碌的身影,一幅產業興、百姓富的美好畫卷正在四季鎮徐徐展開,這幅動人的畫卷,正是四季鎮人大深入踐行“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理念的生動寫照。在鎮人大有效組織代表履職、凝聚發展合力的推動下,史興軍的探索實踐與竹園村的成功經驗,正轉化為四季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