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城
近年來,嵐皋縣深入挖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一批新時代農業人才在田野間嶄露頭角。其中市人大代表龔海濤將小小香椿發展成鄉村振興的“金色產業”,為村民蹚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幾場雨過后,民主鎮田灣村的“秦巴紅”香椿基地迎來豐收季。陡坡上,香椿樹根深葉茂,村民們背著背簍穿梭其間,忙著采摘枝頭紫紅油亮的嫩芽。不遠處,龔海濤正組織村民領取免費香椿苗。種植戶包良蘭笑著說:“這些年多虧龔代表支持,我們每年都能免費領到優質苗子,種植密度從每畝1000株提升到2200株,收入翻了幾番!”
作為市人大代表,龔海濤始終將“為民履職”的初心融入產業發展。2017年,他帶著建材生意積累的財富,回鄉考察后選定香椿產業。“田灣村坡地多、勞動力弱,傳統農業難以為繼。我通過調研發現,野生香椿資源豐富,且市場需求旺盛,發展香椿產業既能盤活資源,又能帶動鄉親增收。”龔海濤說。
創業初期,龔海濤遭遇重重困難。傳統農業思維與現代化種植需求的沖突,導致前期投入400余萬元卻難見效益。2020年起,他推動“校企合作”模式,組建科研團隊,將傳統種植轉型為科技農業。通過數據采集和品種改良,他創新矮化密植技術,將香椿產量提升5倍,畝產達800至1000斤。
在龔海濤的推動下,“秦巴紅”香椿產業實現全產業鏈發展。線上與“西域美農”等品牌合作,線下與西貝莜面村等企業建立長期供應合作關系,日均發貨量超1噸;同時開發香椿醬、香椿鍋巴等深加工產品,延伸產業鏈條。“我們通過人大代表建議推動農產品物流優化,目前產品已覆蓋廣東、上海等地主要消費城市。”“秦巴紅”物流負責人湯守清介紹。
履職五年來,龔海濤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建成1730畝示范基地,年銷售額突破千萬元,帶動全村276戶800余人參與香椿種植,農戶每畝增收超2000元。他連續提交《關于支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建議》等議案,推動嵐皋縣將香椿產業納入重點扶持范圍。
“人大代表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龔海濤表示,下一步將依托人大代表聯絡站,整合更多資源,將“秦巴紅”香椿推廣到長江流域和武陵山脈,帶動更多新農人投身鄉村振興,讓香椿產業成為嵐皋縣農業現代化的示范樣板。
“人大代表既要為民代言,更要為民實干。”龔海濤創建“代表+企業+合作社+農戶”聯農機制,定期舉辦“香椿種植代表講堂”,累計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80人次。他設立的“人大代表助農基金”已免費發放苗木46萬株,幫扶27戶脫貧戶發展庭院經濟,這種履職模式被納入嵐皋縣人大代表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作為連任兩屆的市人大代表,龔海濤的履職筆記里寫滿了調研數據:走訪43個行政村形成8份產業報告,推動制定《香椿產業標準化建設規范》,促成縣政府將香椿列入“十四五”農業特色產業規劃。如今他正籌劃建立跨區域產業聯盟,計劃沿長江流域推廣種植技術,讓“人大代表帶富工程”惠及更多群眾。
從在外打拼的企業家到返鄉創業的領頭雁,從農業“門外漢”到行業技術專家,龔海濤始終以人大代表的責任擔當,將為民履職寫在青山沃野間。在他的示范帶動下,30余名返鄉青年加入“新農人代表小組”,共同奏響鄉村振興的奮進樂章,書寫著“一片香椿葉,帶活一個村”的履職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