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天兵 胡佳恒 劉珊珊
4月6日,在嵐皋縣官元鎮有著“西部皇田”之稱的龍板營村古梯田里,農民已開始放水犁田耙田,層層疊疊、形狀各異注滿水的古梯田,宛如一面面鏡子,在春日的陽光下美不勝收。
“這是我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流轉的村民土地,共計120畝。當下正在提前整田,為下一步的插秧做好準備。”村黨支部書記劉支術說:“這里山好水好,生態環境優越,種出的富硒大米都是訂單銷售,每年新米上市俏銷得很”。
擴種水稻是龍板營村今年集體經濟收入一個重要增收點,村“兩委”干部合計,按照去年的產量估算,新稻收獲加工銷售,村集體能增收10余萬元。
龍板營村是個擁有4個村民小組、700多人的自然村。過去,由于支部班子軟弱渙散人心不齊,群眾上訪不斷,村集體經濟更是一個“空殼子”,年底綜合考核,一度淪為全鎮墊底的后進村。
2022年,嵐皋縣實施農村集體經濟“消薄”工作,要求所有村(社區)年底前全面完成5萬元的增收任務。如何“消薄”,從源頭上解決經濟發展問題,成了擺在新一屆村“兩委”班子面前的課題。
面對現實,龍板營村“兩委”干部,審時度勢,大膽破題。結合轄區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稟賦,以支部引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方式,把發展富硒水稻產業作為壯大集體經濟的關鍵一招。同時,拿出村中的“三變”資金及爭取到縣有關部門的扶持資金,投資六口工業園、轄區生豬養殖企業,按照投入的6%收取固定收益,當年村集體分別獲得了10.8萬元和3萬元的收入。
盤活現有資源,投資改造一處百年老宅,對外整體出租用于開辦農家樂,是龍板營村又一壯大集體經濟的增收途徑。僅此一項,每年為村集體帶來3萬元的收益。
2023年,嵐皋縣實施農村集體經濟“倍增計劃”,龍板營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擴大富硒水稻的種植面積,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也解決村民外出務工和土地可能出現的撂荒問題。
二組村民錢富久,兒子女兒長年在外打工,他一人無力耕種多余的土地。去年,錢富久把2畝水田流轉給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后,平時農忙之余抽空就到水稻基地務工,一年在村合作社領取土地流轉費和務工工資就有2萬余元。
錢富久對此稱贊說:“支部領辦合作社,流轉土地種水稻,讓全村無閑田,年年都掙錢,也帶動了20多位留守在家的村民就近務工增收,按時到合作社領取工資,真是一舉兩得。”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龍板營村屬于典型的高海拔村,晝夜溫差大,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特別適宜茶樹生長。村黨支部、村委會因地制宜,依托土地資源優勢,引進經營主體進村共同投資新建茶園150畝,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將企業、農民鑲嵌在茶產業鏈上,每年為村集體帶來收入6萬元,從而使村集體經濟增收形成多向發力,實現了一年一個新臺階。
據了解,2024年,龍板營村年經營性收益達到27.17萬元,一躍由原來的“薄弱村”步入了全鎮增收排名靠前的先進村。
“今年2月,我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帶領村民又在80畝山坡地里種上了苦蕎,打算苦蕎收獲后,再輪作種植大豆,兩季作物出售預計純收入5萬元以上,加上其他各類收入,屆時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越過50萬元大關不成問題。”劉支術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