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昊 通訊員 柯明宇
“現在到鎮上去辦事,一進政府院子,隨便敲開一間辦公室的門,干部就幫忙把事情代辦了。”最近,在嵐皋縣石門鎮鐵佛社區,在群眾的茶余飯后,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話題。
石門鎮地處嵐皋縣西部,轄14個村(社區),是典型的西部山區,群眾大多依山散居。為方便群眾辦事,石門鎮將“首問負責制”落實到行動上,不僅在政府門口豎起一塊承諾牌,還將舉報電話和主要領導聯系方式寫在上面。通過打造“一站式”政務服務,實現群眾“少跑腿”、服務“無差評”。
今年初以來,群眾平均辦事時間縮短了60%,滿意率高達98%。這一創新舉措不僅提升了辦事效率,更讓“干部多跑腿,群眾少跑路”的服務理念深入人心。
民生服務“上門辦”
“老人家,來看手機,眨眼睛,張嘴巴……好了,養老認證辦理成功了,今年您可以放心地享受年度養老金了!”剛過完年,石門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楊博一行三人開始挨家挨戶為行動不便的群眾上門服務,這是在月星社區老人劉禮壽家辦理養老金認證的場景。
“以前每次認證,我都得麻煩別人,心里特別過意不去。又摔壞了腳,我連門都出不去,真是急得睡不著覺。”劉禮壽說。劉禮壽今年71歲,子女常年在外務工,因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每年的養老金認證成為她最繁瑣的任務和心理負擔。
“隨著養老認證等公共服務逐漸數字化,鎮上留守老人面臨‘數字鴻溝’困擾。針對這一現狀,我們組織各村(社區)干部、網格員、志愿者,以村為單位成立服務小分隊,上門服務。”石門鎮便民服務中心主任楊博說。
石門鎮政府建立“1+N”結對服務機制,1名業務干部聯系多個部門提供幫辦、代辦、上門辦服務,在養老金認證、合療收繳、臨時救助等民生領域特定時間上門服務。各村服務小分隊摸排各村行動不便、空巢獨居、不會操作智能手機及困難家庭的人群,建立花名冊,上門進行點對點服務,切實解決群眾“行動難、操作難、認證難”問題。
政企服務“加速辦”
最近,嵐香園農林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先培喜上眉梢。自己坐在家里,鎮上干部就把設施農用地審批手續辦好了,第一批200頭林麝即將入欄。
作為石門鎮重點引進的林麝特種養殖項目,嵐香園3000萬元的投資剛落地就遇到了棘手難題,設施農用地審批手續迫在眉睫,項目又即將開工,自己分身乏術。
“自己到縣城去跑手續,摸不清門道不說,還耽誤自己開工籌備。”王先培說,“我真的沒想到,上午剛提出困難,下午鎮上干部就上門來拿材料。有了鎮干部的幫扶,僅用12天就完成備案。”
為助力產業發展,石門鎮成立“產業服務專班”,從項目立項開始,協助企業梳理審批流程,一次性告知,幫助協調各部門解決問題,超前謀劃,全程陪跑。不僅主動上門為主體提供“保育員式”服務,還在項目進行當中為其創造良好的外圍施工環境,積極為企業業主跑辦相關手續,特別是在設施農用地手續跑辦上,快速協調測繪公司進行測繪,通過縣級各部門審核。
據了解,石門鎮產業專班已為15家經營主體提供服務,企業開辦、項目審批等30余個事項實現幫辦代辦,平均審批時限縮短80%。
鄰里矛盾“暖心辦”
今年年初,石門鎮平安法治辦公室成功調解了一起鄰里糾紛,兩家人不僅不計前嫌,關系還勝似從前。
事情是這樣的。家住石門鎮月星社區的居民張賢友和陳可才,住樓上樓下。樓上陳可才滲漏的積水,不僅泡壞了張賢友家的吊頂,就連衣柜也爬滿水痕。物業三次上門都說是“管道自然老化”,樓上鄰居堅持“不會故意放水”,這場拉鋸戰讓做了多年鄰居的兩家人形同陌路。
“那段日子,我總惆悵家里的墻,找到物業和樓上鄰居進行交涉也沒有結果,兩家都是老鄰居了,為了這事情紅著臉都不說話。”張賢友說。
在了解情況后,石門鎮平安法治辦干部快速來到張賢友家中查看房屋漏水以及家具損壞情況,并叩響了樓上鄰居家的房門。在鄰居家布滿水垢的衛生間,調解干部擰開老化的閥門,混著鐵銹的水流瞬時噴濺:“您看,就這樣的閥門它想不漏都難。”幽默的調侃讓緊繃的氣氛松動些許。而當鄰居看到張賢友家主臥發霉的墻角照片時,方才明白是自己的錯。
數據顯示,石門鎮2024年累計排查矛盾風險隱患110件,成功調解102件。辦理12345熱線工單99件,信訪案件20余件,接待來訪群眾50余人次。
群眾“少跑腿”,服務“無差評”。石門鎮轉變作風,傾力服務群眾的事還在繼續。石門鎮黨委書記盧修頂說:“老百姓不僅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也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如何服務好老百姓是我們的中心命題,從之前的‘只找一個人’到‘只見一個人’雖一字之差,但體現出的是我們政府服務理念的改變。今后全鎮將繼續樹立‘24小時不打烊’的政府形象,為群眾提供更多暖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