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柯明宇
春山如笑,沃野煥新。在嵐皋縣石門鎮樂景村的四方田疇間,一條條銀色地膜在晨光中熠熠生輝,樂景村的鄉親們緊跟春光、搶抓農時,起壟、播種、覆膜……勞動號子、覆膜聲與鄉親們的笑語交織,奏響鄉村振興的春日交響曲。
“咱們這洋芋如今披‘銀甲’,搖身變成致富‘金疙瘩’。今年我家種了4畝地,現在種下去還有人幫忙覆膜,到時候就可以搶先上市了。如果趕上好收成,一畝地就能有幾千塊錢的收入。”村民李有順踩著松軟的田壟,邊鋪膜邊算起經濟賬:采用地膜覆蓋技術可使馬鈴薯提前20天上市,畝產預計突破4000斤,按當前市價每畝增收逾3000元。這片海拔800米的緩坡地,依托便利交通與成熟種植體系,正打造核心示范區,輻射帶動全鎮發展地膜馬鈴薯千畝。
說起這“金疙瘩”,要得益于樂景村獨特的地理條件。四方地位于公路沿線,交通便利,海拔適宜,農耕歷史悠久。地膜馬鈴薯從種植到采收上市早,產量高,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像地理條件相似的巫溪、洛南等地都是大力發展的產業。
在地的另一頭,不少村民圍著農技人員,搶著學習種植新知識。“鄉親們,咱們先要深翻30厘米左右,而且要開三條溝保證排水。起壟要中間高兩邊低,邊緣要鋪寬點,地膜鋪薄了效果不好。”石門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副主任錢正俊耐心指導,村民們分工明確、相互配合,挖土、鋪膜,動作嫻熟。
“今天我們村的村支書通知我們來學習種植技術,我馬上就來了。去年聽了鎮上農技人員講的玉米大豆套種技術,我家的地收成還真不錯。這地膜洋芋沒種過,可不得好好聽聽嘛!以前我們種地靠經驗,現在要相信科學。”一位村民笑著說。
近年來,石門鎮充分發揮氣候資源優勢,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引導群眾發展地膜馬鈴薯種植。為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石門鎮黨委構建“1+N+N”服務體系,即1個春耕專班、N支技術服務隊、N個黨員示范崗。通過“三早”機制——早謀劃產業布局、早調配農資、早建立設施,確保春耕任務有序推進。樂景村四方地作為核心示范點,近期組織農戶搶抓時間節令和土壤墑情,全力開展春耕春種,齊心協力共同打造的地膜馬鈴薯核心示范點,現規劃已完成播種覆膜,待出土見苗后進行科學田間管護。
“春耕的‘沖鋒號’已吹響,石門鎮聚焦‘產業提質、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早謀劃、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實,將春耕備耕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強化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扎實推進農業生產工作,開足馬力為春耕生產保駕護航,持續強化服務保障,確保春耕備耕開好局、起好步,打好春耕生產‘主動仗’,助力實現穩定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奮力跑好農業生產‘第一棒’。”石門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劉正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