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畢順 譚靜紋
凌晨3點半,在皎潔的月光下,嵐皋縣滔河鎮漆扒村街道上一個人影匆匆閃過,隨著一家早點鋪的燈光亮起,巨紅康忙碌的一天便開始了。
小小的早點鋪里整齊地擺放著4張桌子,雖說剛剛開業,供應種類卻是不少,肉夾饃、菜夾饃、包子、油條、豆漿、稀飯……巨紅康的技術也十分嫻熟,揉面搟皮、制作餡料、包制、上籠、油炸,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做足準備開始營業。
清晨8點,早點鋪的客人漸漸少了下來,巨紅康卸下圍裙又前往養蜂基地進行蜂桶的打掃和遮陰防曬等工作。
1996年出生的巨紅康,自高中畢業后便外出務工,進過工廠、干過保險、做過服務員,隨著務工閱歷的不斷增長,他對家鄉的思念也越來越深,逐漸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畢業以后就一直在外打工,時常會想念家鄉生態、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聽說家鄉一直致力于發展林下經濟,所以我就想著回來試試。”談及返鄉創業的初衷,巨紅康說。
養蜂產業不與農爭地、不與人爭糧,是生態優先的“綠色產業”。2020年,巨紅康如愿回到了漆扒村,計劃利用村里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發展林下養蜂。但這條借“林”發力的致富路,走起來并不輕松。不認識蜂種,不知道哪些區域適合飼養,不知道什么時候需要分桶,導致最初養的10余桶蜂死的死、跑的跑,所剩無幾。
凡事開頭難。沒有技術,就網上摸索自學;沒有經驗,就參加技能培訓;遇到困難,就請教專家教導。隨著技術的不斷積累和辛勤的付出,他的蜂桶也增加到現在的50余桶,年產蜜300余斤,增收2.8萬元左右,靠著這份“甜蜜”事業,他也嘗到了返鄉創業的“甜頭”。
打掃完蜂桶差不多花費了一個小時,到了10點,巨紅康又前往生態養雞場進行喂食。“林下養雞,土話也就是養‘跑山雞’,雞每天都在山坡上跑來跑去,啄樹上的葉子和林間的草蟲,一天只需要喂一頓飼料,這樣不僅節省成本,養的雞也是體型健壯、肉質緊實、營養豐富,更是不愁賣呀。”說起養雞,不善言辭的他一下子打開了話匣。
2021年初,隨著養蜂事業的穩定發展,巨紅康又有了新的打算,漆扒村一直沒有像樣的養殖場,如果發展一個養雞場,土雞和土雞蛋肯定是不愁銷路的。
說干就干,巨紅康立即著手生態養雞場的建立,租用了7畝山林地,自己動手搭圍欄、建雞舍。同時,積極學習養雞技術,下足功夫挑選優質的土雞苗,滿懷信心地開始了第二步創業。他每天起早貪黑,精心喂養雞苗,憑借著永不服輸的精神和敢于吃苦的干勁,把林下養雞搞得有聲有色,年出欄土雞1.5萬到2萬只,土雞、土雞蛋都是不出縣城便銷售一空,收入達9萬元左右,自己也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林下土雞養殖專業戶。
下午2點半,明晃晃的太陽曬得人睜不開眼睛,空氣里彌漫著悶熱的氣息,巨紅康又頂著烈日前往魔芋園區,進行夏季管護工作。
魔芋一直是滔河鎮大力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在村級產業發展動員會上,巨紅康詳細了解到魔芋種植的前景和優勢,敢想敢干的他又立即決定嘗試小規模的魔芋種植,繼續擴大自己的創業板塊。目前,50畝的魔芋在他的科學種植和悉心管護下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下午4點左右,巨紅康又回到早點鋪準備晚餐的供應。“正忙啊?”客人一邊找位置坐下,一邊問道。“是啊,下午有幾個高速標段的工人,訂了要在這吃飯的,你先坐會兒。”巨紅康放下炒菜的工具,連忙出來招呼。隨后一群頭戴安全帽的客人就涌了進來,他又連忙張羅著擺放碗筷,端出飯菜。
今年以來,隨著滔河鎮境內高速、高鐵的全面開工建設,外來人員的大量涌入,集鎮上的餐館、商店、維修鋪也在悄然增多,巨紅康也抓住機遇開起了早點鋪,生意比預想的更加火爆,客人紛紛要求提供午餐和晚餐,他也就應承了下來。
巨紅康把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不管是天晴還是下雨,都有序完成每項工作。問起未來的發展,他侃侃而談:“我還是會繼續嘗試,找準路子擴大產業規模,努力成為一個能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領頭人,讓家鄉的發展煥發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