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畢順 孫詩漫
嵐皋縣深入貫徹落實“兩山”理論,積極踐行“生態立縣”戰略,緊扣“生態、宜居、宜游”建設目標,堅決扛起生態保護政治責任,夯實綠色基礎、構建綠色屏障,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
嵐皋縣南宮山鎮垃圾銀行是安康市首個鎮域垃圾銀行,于今年4月底正式投入使用。近日,筆者來到南宮山鎮垃圾銀行,看到工作人員正在對剛剛上門回收的廢舊垃圾進行分類整理。
“我們做這個主要是方便老百姓,好多人不知道怎么去正確處理垃圾,我們就上門教他們怎樣歸類,可利用的我們就分類回收了。”南宮山鎮垃圾銀行負責人唐萍介紹說。
在村民家中,工作人員正麻利地整理垃圾,將廢舊紙箱、塑料瓶、舊電腦依次進行打包、稱重、計價,并進行積分登記,垃圾裝進“小黃車”后,工作人員將現場打掃干凈才離開。
把垃圾運回基地后,工作人員按照劃分好的紙皮分類區、廢舊家電區、金屬分類區、衣服分類區四個區域,將垃圾歸類放好。
據了解,南宮山鎮垃圾銀行采取“互聯網+再生資源回收”的運營模式,通過積分制來提高可回收廢品的利用價值,激勵和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垃圾分類處理、回收利用。截至目前,上門回收的垃圾已有60余噸。
南宮山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生活垃圾治理為重點,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今年以來,該鎮累計開展陳年垃圾大清理32次、清理亂堆亂放30余處、拆除違章建筑8處、清理大型廣告牌20個、清理標語廣告260余條,并在541國道沿線融房于景建設15處彩繪垃圾房,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與投放習慣,深入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再利用。
在佐龍鎮長春村污水處理站災后恢復及技改項目施工現場,工人正緊鑼密鼓地作業。據了解,該村污水處理站受“9·25”洪災影響,導致雨污管路堵塞、洪水倒灌無法繼續使用,給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不便,目前正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十四五”期間,嵐皋縣境內的“嵐河入漢江斷面”由“省考”升為“國考”。自2021年起,該縣啟動實施“十四五”地表水國考斷面核心區環境問題專項整治,并投資550萬元修筑蠟燭村污水站和馬宗村污水站,沿河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據悉,該斷面水環境質量自2022年4月起首次實現水質由Ⅱ類上升至Ⅰ類。據監測數據顯示,5月、6月仍保持Ⅰ類,斷面整治效果已初步顯現,沿河兩岸群眾生活質量逐步提升。
“原來我們這的污水處理廠被水毀了,蚊蟲特別多,經過這次升級改造以后,蚊蟲也少了,水也清了,對我們老百姓來說確實是一項惠民工程。”長春村村民汪杰說。
佐龍鎮按照“天藍、水清、地綠”的總體要求,全力推進佐龍良好水體保護項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河湖長及林長制。截至目前,全鎮實施院房提升267戶,廁所革命278戶,修建垃圾池15處,清運垃圾800余噸,清理溝渠、河道10余公里,拆除亂搭亂建100余處,切實改善了境內生態環境,確保嵐河出境斷面水質均達Ⅱ類標準以上。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扛牢‘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政治責任,堅決貫徹落實漢江保護條例,綜合施策打好碧水、藍天、凈土保衛戰,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推動全鎮生態環保工作全面提標升級。”佐龍鎮黨委書記畢雙平表示。
近年來,嵐皋縣持續開展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堅決守住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質量底線,確保生態系統安全穩定。今年1至5月,該縣環境空氣質量全省排名第七、全市排名第三,省市排名均向前遞進;1至6月,縣城環境空氣質量大幅改善,綜合指數為2.62,同比下降7.4%;1至5月水環境質量指數2.8564,在13個縣(市、區)水環境質量現狀累計排名中位列第二,水環境質量率先取得突破,排名大幅靠前,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