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擁 通訊員 柯賢會 李孟陽
這幾天,隨著春茶全面上市,嵐皋縣四季鎮竹園村金碧雲茶葉發展有限公司迎來了一年中最熱鬧的季節。
廣袤青翠的茶園中,上百名采茶工穿梭其中;寬敞明亮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忙著制作茶葉;掛滿獎牌的樣品室內,選購茶葉的茶商人聲鼎沸;直通全國各地的網絡平臺上,一個又一個訂單接踵而至……看著眼前熱鬧繁忙的景象,金碧雲茶葉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彭榮雙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茶心不泯闖天涯 “歸巢金鳳”上茶山
出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彭榮雙,小時候家里很貧窮,十四歲就上不起學了。“考慮爸媽的種種不容易,種一年地連吃的都不夠,所以我選擇了出門打工”,提起心酸往事,彭榮雙眼含淚花。
他說當時歲數小,出門在外受了很多委屈,“到了十九歲,我學到了一些成熟技術,就開始承包小工程開始,當時跟我一起干活的工人有60多個,但沒有一個工人是比我歲數小的”。
后來,聽說礦山好掙錢,那時外出開礦的老鄉多,彭榮雙又出去開礦。“剛去礦山什么也不懂,下礦井像老鼠一樣下到幾百米的地下,說實話我很怕,但再怕也要堅持,因為我要養家”。最后包工頭看彭榮雙有組織能力會管理,就讓他帶班,干了幾個月,得到一個當地礦主認可,礦主直接給了彭榮雙三個礦井讓他帶工人自己干,這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下來終于有了一些小積蓄 。
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受傷的彭榮雙,在家人勸說下又來到在上海開家模具機械工公司的妹妹妹夫那里,擔任公司副總,做電腦數控機械、模具加工、汽車零配件,公司效益很好,彭榮雙個人也發展的非常好。
但是無論走到那里,家鄉那一垅垅、一行行碧綠青翠的茶葉始終在他腦海浮現,他覺得那些茶里有他生命的基因,是他賴以生長的根。“每年都要回家幾次,每次走的時候都要帶一些老家的茶葉,自己喝,也送給外地的朋友”,彭榮雙說,“沒想到朋友們都說我老家的茶葉好喝,托我在老家給他們買,每年都要為老家賣好幾千斤茶葉”,彭榮雙也從這里看到了家鄉茶葉種植的生機與商機。
“因為一次爸爸生病我回到了家鄉,當時很感慨,自己雖然從小在外打拼吃了很多苦,但家里爸媽一年比一年老,身體也不像從前,經常有病痛,我長年在外也很思念家鄉,更沒在父母身邊盡孝”,彭榮雙說,“我得回到父母身邊,一邊照看父母,一邊謀劃發展致富產業”。
這時候彭榮雙又想到了茶葉,他說:“我出生地茶棚滿山遍野的茶葉不就是創業致富的主導產業嘛!”,2016年,彭榮雙毫不猶豫地從妹妹妹夫公司辭職,回到家鄉,走上茶山,一心一意發展茶葉產業。
巴山老茶煥新芽 綠葉變成黃金葉
茶棚位于嵐皋縣四季鎮竹園村,這里群峰錯落,云霧繚繞,四面環山,山間植被豐厚,山下水源充沛,山上連片茶園堆青疊翠,蔚為壯觀,茶棚也因盛產茶葉而得名,在古代,茶棚生產的茶葉運往四川、成都、西安等地,換回食鹽、布匹等生產生活用品,這里至今還能看到茶馬古道遺跡。
“老茶園以前可沒這么壯觀,那些年種植的高山茶品質好,但產量不高,再加上技術落后,種茶的收益并不太理想,尤其是近幾十年,因少人‘經營’,茶園荒蕪,茶樹和茶葉逐漸落敗”,一位當地老人說,“直到五年前,彭總回來,成立金碧雲茶葉發展有限公司和神禾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后,經過全面改造提升,如今老茶園改頭換面,重新煥發青春,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彭榮雙先后投資1600百多萬元,改造了800畝老茶園,發展560畝新茶園,修建了標準生產廣房,購買了生產茶葉設備。在茶園建設過程,彭榮雙堅持走茶葉種植、采摘標準化路子,從辦公樓設計到廠房建設、從老茶園改造到開辟新茶園、從茶葉生產加工到產品銷售、從崗位設置到人員管理,無一不是彭榮雙親力親為,引進了目前全國較為先進的茶葉一體加工設備和冷凍設備,公司精心研發的“金碧雲”茶葉,因“富硒、條緊、色綠、香高、味爽”,暢銷全國20多個省市,先后獲得第四屆亞太茗茶大賽銀獎、第四屆安康富硒茶名優茶大賽銀獎、第二屆安康富硒茶藝大賽二等獎及優秀團體獎等榮譽,被陜西省茶葉協會授予“十佳茶葉扶貧產業”,被安康市農業農村局評為“安康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被安康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級園區”。
老茶園改造、新茶園基地建設如火如荼,為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提供了有力的產業保障,對激發周邊群眾發展茶葉的積極性和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有著重要的作用,茶廠的所有崗位只要基本適用的都優先照顧周邊群眾。
竹園村群眾在彭榮雙的幫助下,采取“企業+園區+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通過“搬遷+就業”方式,與專業合作社簽訂了土地流轉、勞務用工協議書,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采摘茶葉等方式,帶動周邊162戶農戶累計實現增收286萬元。
茶旅融合入佳境 田園新村美如畫
作為第一產業,茶產業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如何實現茶葉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和農民高質量增收?“關鍵是‘創新與融合’,加快茶產業‘三產聯動、三生融合’”,彭榮雙與有關領導在一次交談中道出了茶產業提質增效的主要路徑,彭榮雙開始了以茶為主的田園綜合體的打造。
一個以綠色生態為基、巴山文化為魂、茶馬古道為形、現有資源為本,集山、茶、道、棚、河、溪、巖、屋為一體,依托淳美的生態環境,深入挖掘茶文化、茶元素、本地特色農耕文化,強化茶業一、二、三產聯動發展、跨界融合,將單一的茶產業延伸拓展至茶休閑養生、茶文化旅游、茶葉精深加工、茶機制造業等領域的產業鏈正在形成。
眼下的金碧雲茶園景區,每逢周末便游人如織,大家趁著春光正好,在壟壟茶園中來一場騎行,或漫步其間,任春風拂面,看山花爛漫,體驗一把采茶制茶工藝,別是一番愜意,深厚的茶文化與秀美風景的深度融合,極大地豐富了鄉村旅游的內涵。
蓬勃發展的金碧雲茶產業鏈,是彭榮雙踐行綠色發展之路的生動寫照,也是四季鎮的一張名片。四季鎮鎮長謝承海說:“彭榮雙始終本著‘實干興業,產業富民’的思想,走茶融合之路,用一片金葉子,富裕了一方人,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助力茶葉實現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雙豐收,為鄉村振興做出了貢獻!”
“隨著我縣高速路的通車,來四季鎮旅游人數成倍增加 ,擁有地方特色的茶葉產業又迎來了一個春天,我們力爭茶產業全產業鏈價值實現年均增長10%以上,形成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的精深加工業,努力讓‘金碧雲茶’成為享譽一方的生態茶、健康茶、品質茶、文化茶,在這片茶香四溢的土地上,讓茶元素滲透進田園綜合體的各個環節,更好的帶動父老鄉親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做出更大貢獻”,彭榮雙對未來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