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國強
2015年7月,時年35歲的徐先海,從安康市商務局選派到嵐皋縣官元鎮團興村擔任第一書記。五年來,他的日記簿上留下這樣的光影記憶:抓黨建助脫貧、抓項目促發展、抓民風樹新風……務實的硬核舉措,讓作為深度貧困的團興村舊貌換新顏,并于2019年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在他灑下汗水,也留下真情的地方,和他一起見證了自己的成長,連續五年被考核為優秀檔次,2018年,他獲得“陜西省脫貧攻堅優秀第一書記”榮譽稱號。
兩委班子的“頂梁柱”
官元鎮是嵐皋縣最偏遠的鄉鎮,團興村又是官元最偏僻的村,距縣城近百公里。全村325戶1021人,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8戶507人,而且居住分散,村內山大溝深,條件惡劣,滑坡隱患突出。除此,受落后交通的掣肘,群眾到縣城辦事來回要坐7小時的班車,多數時候當天還不能返回。
初到村里,徐先海目之所及,幾乎可以用“一窮二白”來形容。所幸的是,他到市商務局工作以前曾履職基層,且擔任多年副鎮長,有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他并沒有被團興村的惡劣環境嚇退,反而多了一份從容。“君子一諾,不畏雄關漫道。”這是徐先海2015年接下團興村脫貧攻堅第一書記“軍令狀”時暗自許下的諾言,也是他對團興村全體村民的承諾。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徐先海把抓好黨建工作,加強隊伍建設,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首要任務。
為了摸清情況,盡快扎根基層,融入群眾,找到工作方向和著力點,徐先海白天到田間地頭問計于民,晚上同村組干部謀劃發展之策,用一個月時間走遍了村里溝溝峁峁、家家戶戶,對全村情況摸得一清二楚。日常工作中,他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帶頭兌現承諾,引導村兩委班子干部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推進各項工作,完善和健全管理制度,規范開展“三會一課”。制定村級班子議事規則、決策程序、建立健全村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加強班子團結,努力創造班子成員揚長避短、優勢互補的工作局面。村兩委班子整體戰斗力顯著增強,凝聚了發展共識,形成了攻堅合力,2018年團興村支部摘掉了軟弱渙散的帽子,并被縣委命名為“紅旗黨支部”。
2015年10月,剛駐村3個月的徐先海,迎來了自己的第二個小孩。山高路遠,徐先海只能在電話里噓寒問暖,家庭的重擔完全落在了妻子柔弱的雙肩上,既要照料兩個小孩,還要負責兩個老人的飲食起居,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作為家里的頂梁柱,此時他也想回到家中看看,但是村上繁重的脫貧任務,無數群眾的期待眼神,都讓徐先海無法抽出精力為妻子分擔。為了團興這個大家,他經常兩三個月也難得與遠在安康的父母、妻兒團聚。如今,孩子已經四歲多了,他跟孩子聚少離多,偶爾的相聚也顯得陌生。孩子在茁壯成長,而他“第一書記”的責任也在時間的長河中被一點點記錄和檢驗著。2019年團興村順利實現脫貧,徐先海本可以回單位“論功行賞”,然而,因剛引進一家生豬養殖場,很多具體事務需要徐先海協調解決。在家人的支持下,今年1月28日,他毅然決然地在向單位黨組遞交了繼續駐村申請書,希望在2020鞏固提升年里將該村再扶一程,堅決站好最后一班崗。
引領發展的“主心骨”
脫貧攻堅啟動之初,團興村水、電、路基礎條件極差,電力線路老化,電價居高不下,群眾怨聲載道,用電引發的安全事故時有發生;村級公路坡陡路窄,路面破損嚴重,排水不暢,更無安全防護設施,安全隱患隨處可見;飲水工程設施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個別村民小組無安全飲用水設施;45%的貧困戶房屋年久失修,破損嚴重,危象叢生;村內公共設施極為落后,臟、亂、差現象十分突出……
這些問題,徐先海都在《駐村日志》中一一記錄,并制定了具體的解決方案。經過廣泛征求意見,統籌規劃,升級團興村的基礎設施,從硬件上改善村民生產居住環境成為村組干部和廣大群眾的普遍共識,也成為徐先海駐村工作的突破口。
幾年來,他充分充分發揮單位和個人人脈優勢,立足真情幫扶,解決156戶安全住房,建成并完善村級活動場所一處,新建了村衛生室和紅白理事會場所;新修砂石路2公里,產業路4.6公里,實施村級水泥路完善工程1.7公里;農村電網改造5.6公里,完成抄表到戶130余戶;新建安全飲水工程兩處,改造飲水工程4處,安裝路燈50盞。基礎條件的改善,在方便了村民生產生活的同時,他也收獲了百姓的廣泛贊譽。
通過對團興村的全面調查研究,他認識到,要保證群眾穩定脫貧,必須有穩定的產業項目。然而就團興村的現狀來看,單靠農民自身發展產業很難實現,必須抓住準確定位和招商引資這個產業發展的關鍵,培育龍頭企業,從而帶動更多農戶穩定脫貧。
接下來的那段時間,徐先海帶領村“兩委”一班人跑市場、找企業,軟磨硬泡說服自己親戚朋友,硬是用真心和真情幫助村上引進了兩家企業,組建了團興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這幾年,村上通過抓獼猴桃、特色種植和畜牧養殖三大主導產業,累計爭取扶貧資金300余萬元,種植黃花100余畝、花椒100余畝,建成獼猴桃種植園區300畝,并與紫蕎印象果業發展有限公司達成持續性發展合作計劃。今年,徐先海又通過多種途徑,成功引進官元明道養殖有限公司,一個年出欄生豬2000頭的養殖場初具雛形,一個擁有支柱產業和穩定經濟創收來源的集體正在形成,團興村群眾的錢袋子也漸漸鼓起來。
村民群眾的“貼心人”
2018年6月3日,團興村貧困戶舒某突發疾病,失去理智,出現了自殘行為。得到信息,徐先海立即聯系鎮衛生院的醫生,并通知駐村工作隊其他成員迅速趕往舒某家。經過醫生診斷為間歇性精神病發作。
舒某是4口之家的頂梁柱,以前從未發生過這種狀況,一時間年邁的父母亂了方寸,除了哭成一片,完全束手無策。醫生經過簡單的傷口處理,要求必須將舒某迅速送往安康治療,否則不但會失去左胳膊,甚至有性命之憂。救人要緊,為了搶時間,徐先海來不及多想,把自己的私家車當成“救護車”,迅速拉上舒某和他的家人趕往安康。
行駛途中,徐先海通過自己的朋友關系,提前聯系好了手術事宜。舒某一到安康市三局醫院立即上了手術臺。徐先海還墊付醫療費3000元。由于送醫及時,手術很成功,舒某不但保住了胳膊,病情也得到康復。
在走訪農戶時,舒某的父母拉著徐先海的手,老淚縱橫,泣不成聲:“要不是徐書記,我娃這回就完了,我們這個家也垮了”
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徐先海第一時間意識到,控制人口流動是保護好全村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關鍵所在。
大年初二,徐先海就趕到了村上,立即安排部署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及時在兩縣村口接壤處設立防控檢測點,登記過往人員、返鄉人員、通行車輛情況,做到嚴陣以待、嚴格篩查、嚴密管控,為團興村筑起了一道堅實的疫情防控屏障。他又通過其它途徑,為脫貧攻堅工作隊協調口罩600個,消毒液2桶,酒精一箱,解決了村里一線防控人員的醫療物資緊缺困難。由于徐先海深入一線,指揮得當,群防群治的局面迅速形成,群眾紛紛表示:“有徐書記在我們放心。”
五年時間,徐先海交出了自己的駐村扶貧答卷,也用火紅的青春在這片土地上書寫著自己的理想信仰。如今的團興村,村班子戰斗力明顯增強,黨員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升,產業得到了發展、環境得到了改善,村里的民風也得到了轉變……這些,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感受到了這個“第一書記”的辛勤付出,紛紛夸贊徐先海是一名真正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大事的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