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廖霖 包登國
近日,筆者在嵐皋縣藺河鎮茶園村的肉牛養殖基地看到,一排排整齊的牛舍里,幾十頭肉牛正在悠閑地吃著草料,在牛舍的一旁,一對年輕男女正在制作青飼料。當地群眾介紹,他們是這個牛場的主人陳景田和她的丈夫胡海。
陳景田、胡海是嵐皋縣藺河鎮茶園村一對“職農夫妻”,養肉牛養出了名堂而聞名鄉里,情定深山的“牛夫妻”干著“牛事業”。
一個穿著高跟鞋的農家姑娘在大山里放養上百頭牛,難以想象的畫面,難以猜測的故事,但在這深山溝里流傳著一首美妙動聽的“養牛歌”。
陳景田小時候家里的生活并不富裕,初中畢業后就在外打工,當過服務員、進過工廠、干過理發。妻子陳景田小時候家里養著一頭老黃牛,家里的幾畝地全靠它,從那時起她就對牛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懷。為把家鄉的資源轉化為財富,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劃,夫妻倆一拍即合,帶著前幾年攢下的50萬元積蓄在茶園村二組成立了嵐皋縣景田養殖有限公司。
2014年8月,開始修路、平整土地、建牛舍、架電、建發酵池、辦環評手續、購優質種牛、種植牧草……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資金短缺、技術難題等讓陳景田、胡海嘗盡了苦頭。在親戚朋友的幫助還有縣上農業部門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投資了220多萬元,事業逐步走上正軌。
近百條牛一天要吃掉近兩噸的草料,兩口子邊養牛邊學習飼養知識,還專門到外地牛場討教學習飼養技術,慢慢肉牛養殖走上了正軌。現在兩口子不僅成了“獸醫”,親自給牛打針防疫,牛產崽兒了,還成了“接生婆”。
自從養牛場辦起來,陳景田和她的丈夫胡海以養牛場為家,白天養牛,晚上就住在牛舍旁的一個15平方米的簡易房,幾乎把絕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肉牛養殖中,雖然很辛苦,但日子卻越來越有奔頭。
陳景田知道,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高素質農民,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為使自己成為新型職業農民,陳景田與丈夫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養殖綜合培訓班,在云上智農等網上平臺學習農業生產養殖技術、企業管理、黨的強農富農政策等知識。當下,陳景田除了抓好養殖外,正在備戰陜西省高級職業農民資格認定考核,更好地為鄉村振興服務。
“牛倌夫妻”不戀縣城念鄉梓,攜手村民戰貧困。富裕起來的陳景田不忘幫扶左鄰右舍的貧困群眾,通過勞務務工、土地流轉、牧草回收等方式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長年吸納30余名貧困群眾就業,貧困戶年均增收2500元。
“肉牛產業是一個健康綠色產業,最初創辦嵐皋縣景田養殖有限公司,就是想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讓村里人跟我們一起過上好日子。現在存欄85頭,五月中旬,購回了45頭西門塔耳牛仔,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爭取把養殖業做大做強,今后想辦法帶動更多村民一起致富。”陳景田自信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