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義 李孟陽
幾場春雨,催發出茶樹上黃綠的新芽,像星光綴在墨綠的茶樹間。嵐皋縣四季鎮竹園村的茶葉園區內,采茶人的歡聲笑語蕩漾在層層疊疊的茶園中,一片小小的“綠葉子”,正成為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金葉子”。
貧困戶種好“搖錢樹”
陳勝安以前是泥瓦匠,2014年因為腰部受傷,不能再干重活,因此成了貧困戶,只能靠四處打零工維持生計。“我干重活耐不住,但這些活兒還是能行。”陳勝安擦擦額頭上的汗,笑著說。自2月初恢復生產以來,陳勝安在茶園務工收入達2000余元。
該產業基地采取土地流轉方式,租賃了800畝閑置土地發展茶產業,計劃明年再增加300畝。以“企業+園區+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模式,通過“搬遷+就業”的方式,帶動搬遷戶發展產業增收。帶動周邊農戶在家門口務工,每人每天有100元左右的收入。
園區的日常管護都有專人負責,嚴格按照標準化園區建設的要求開展日常管護工作,到了采摘茶葉的時節,園區提前邀請到茶葉技術專家現場為茶農做講解,全程指導鮮葉采摘方法及標準。
“巴山翠峰是我們竹園一塊響當當的招牌。”茶葉園區負責人彭榮雙說,“管理好茶園,一方面是擦亮招牌,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像陳勝安這樣的貧困戶來打工,讓他們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
現代化加工線提升茶葉品質
嵐皋縣金碧云茶葉有限公司2016年落戶于四季鎮竹園村,目前種植面積達到1300畝,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方式現已帶動貧困戶65戶240 余人。
公司院內,縣茶葉工作站高級農藝師盛洪玖正在講授鮮茶采摘辦法,并檢查茶農剛剛上交的鮮葉,根據采摘的茶葉質量評定等級。
在他身后,是一座白色的現代化加工車間,幾條生產線上的機器正在加工,整個廠區內洋溢著茶香。
“現在從選茶到炒茶、裝袋,大部分都是機器完成。”盛洪玖介紹,這樣既避免了人工加工造成的質量不統一,又整體提升了茶葉的品質。
在“茶旅融合”上做文章
為推動茶文化資源優勢轉化,加快茶業與文旅融合發展步伐,延伸茶產業鏈條,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四季鎮聚力打造“巴山樣子·楊家院子”旅游品牌,探索形成了旅游牽引、多業融合、區域聯動的統籌發展路徑,以“巴山樣子·楊家院子”為核心品牌的鄉村休閑旅游,有力地促進了區域整體聯動發展。
目前,全鎮已初步構建以G211嵐城路為軸線,北“木竹獼猴桃觀光采摘園”、中“巴山樣子·楊家院子”、南“竹園茶旅融合田園綜合體”的“一線串三點”的全域旅游格局。
“有穩定的優質茶葉原料和現代化的加工和富含硒元素的品牌,再加上田園綜合體建設,進一步促進茶旅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茶產業提檔升級,以后當地的富硒茶一定能成為大家增收致富的‘黃金葉’!”四季鎮黨委書記陳勇說。
近年來,四季鎮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以全域旅游引領發展”,推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積極招商引進企業,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園區,讓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入園務工、資源入股等形式參與園區建設,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脫貧模式,魔芋、獼猴桃、烤煙、茶葉等15個合作社領建的園區規模不斷擴大,帶動421戶1800余名貧困戶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