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新聞網訊(記者 孫妙鴻 通訊員 陳學紅) 初冬時節,巴山如染,溫順的榨溪河靜靜地從嵐皋縣民主鎮榨溪村流過。河岸邊,一排排整齊的村舍與村民們一張張幸福的笑臉相映成趣。山上錯落有致的獼猴桃,與產業路一起延伸到山頂,荷塘、拐棗、村舍點綴其中,恰到好處……
榨溪村是嵐皋縣以田園綜合體建設為載體助推脫貧攻堅的“試驗田”,通過土地整合、土地流轉,加強農旅結合、種養結合,讓土地更加集中、生產更加集約,實現了產業在山上,居住在山下。既有美麗田園風光,又有青山綠水的生態原貌和鄉土民居地域特色的新時代鄉村新畫卷,聞得見花香,聽得見鳥鳴,讓群眾看到農村發展致富的希望,讓游客體驗到農耕文明,找得到鄉愁。
田園綜合體成鄉村振興新風標
榨溪村因村里包家榨油坊靠溪而建,取油多似水之意,故名榨溪。榨溪土地稀薄,村民世代以耕種為業,沒有主導產業。486戶1436名村民中,有在冊貧困戶228戶684人,貧困發生率達46%。
如何帶領群眾如期走上小康路?如何把自然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正當嵐皋縣苦苦尋找榨溪的發展之路時,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田園綜合體”,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緊接著,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田園綜合體作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成為各地探索脫貧攻堅統籌城鄉發展的突破口。
嵐皋縣迅疾在總結南宮山鎮、四季鎮旅游脫貧統籌農村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榨溪村以田園綜合體助推鄉村振興,從而幫助貧困戶走上小康路的發展目標。按照打造美麗新鄉村,建設田園綜合體,聚力推進鄉村振興的總體思路,對榨溪村的發展進行規劃。在產業發展上,按照“1226”思路,創建一條富硒特色產業帶、建好兩個市級園區(獼猴桃園區、清水養魚園區)、扶持兩個企業(清水養魚、宏態林果專業合作社庭院經濟)、培育六種特色產品(淡水魚、榨溪粉條、榨溪蓮藕、獼猴桃、拐棗、瓜果蔬菜)。在打造田園鄉村上,以榨溪老街為核心,建設沿河畔特色民居群、打造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特色產品工廠群、電商銷售平臺,聚集產業發展動能的新型美麗鄉村,形成山上產業建園、山下產品生產、河畔富裕宜居的田園綜合體。
同時,開發休閑鄉村游。以“獼猴桃文化”為核心,打造榨溪獼猴桃文化園,了解獼猴桃歷史,學習獼猴桃知識;以“兩園一河”為載體,體驗果農、漁農、菜農生活,教授采摘、捕撈、耕種技巧,讓游客參與到勞動過程中來,寓教于勞,寓樂于動;以榨溪村為支點,大道河流域(榨溪段)為杠桿,撬動榨溪村、德勝村、獅子村、馬安村全域產業旅游圈,打造特色農家小院、親民農家賓館、天然農家樂,主打原生態、純天然、無污染特色富硒農產品,提供果酒、中藥材、神仙樹等富硒特色農產品供游客選購,讓富硒特色成為榨溪全域產業旅游圈的一張名片。
新民風凝聚合力發展新鄉村
在榨溪河,提起邱文鈞無人不曉——20多年前,他背著干糧帶著妻兒,從山腳下來到山頂,將大片的茅草地開墾出來種植烤煙。在他的帶動下,周圍幾戶鄰居也紛紛來到山上“湊熱鬧”。后來,他成了村上致富的帶頭人,還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
2017年,榨溪河被嵐皋縣定為田園綜合體發展示范村。要想讓榨溪成為都市人的世外桃源和田園夢想,烤煙這種勞動強度大的產業無疑是不行的。邱文鈞在了解多個項目后,決定帶領村民發展獼猴桃。當年,他就在山上先試栽植60畝,還成立了獼猴桃產業合作社。今年,邱文鈞又流轉300多畝土地種植獼猴桃,帶動190多戶村民發展獼猴桃1200畝,其中貧困戶125戶。
看著獼猴桃種植火熱,今年2月份剛剛搬到榨溪老街的李世仲,把自己的土地都種上了獼猴桃外,還流轉了10畝地種植獼猴桃,今年有一部分已經掛果。李世仲說:“我的獼猴桃明年就可以大面積掛果了,城里人可以來采摘啦!”
榨溪村的田園綜合體建設,更吸引著年輕一代的外出打工族,讓那些因為渴望美好生活而背井離鄉的青年回到自己熟悉的土地,發展拐棗、蓮藕等與土地有情結的產業,并且能同樣享有城市的現代文明。
走訪榨溪村村民,他們對發展的前景充滿希望,描繪未來的樣子喜不自禁。榨溪村的村民底氣從哪里來的?
要完成榨溪村田園綜合體建設目標,關鍵在有一個好的村“兩委”班子,榨溪村按照“支部+X+貧困戶”的思路,大力倡導新民風建設。把村規民約作為新民風建設的重中之重,成立了紅白喜事理事會,出臺治奢、治懶、治亂、治賭“四治”村規民約,嚴格限定送禮金額、席口數量、額度等,狠剎麻牌賭博、打架斗毆、游手好閑、好吃懶做、不孝老人等惡習。把教育和創建同步,通過召開院落會、村民大會,開展每周二政策宣講日活動,組織觀看電教光碟,制作永久性標語、宣傳牌等形式,加強群眾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和法律法規教育,村風民風進一步淳化。開展省市縣衛生村、生態村、計劃生育新農村示范村,五好院落、五好家庭、五好丈夫、五好公婆、五好媳婦的“五好五類”和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每個季度評選一次,通過愛心超市積分進行獎勵,從而使村風成為激發群眾發展的潛動力,為田園總體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
“以新民風護航,以新的理念全力打造,榨溪村的田園綜合體逐步走出鄉村振興特色發展之路,也成為脫貧攻堅統籌城鄉發展、改變貧困村落后面貌的最佳出路。”該村第一書記周春輝說。
統籌各類資金傾力畫好新畫卷
在田園綜合體發展中,并非把一座村修修補補,就能喚起鄉愁。要使得消失的“原鄉”得以重現,除了需要尊重文化、尊重生態、尊重自然外,大量的資金投入是必須的。
為了建好榨溪田園綜合體“試驗田”,嵐皋縣將涉農整合資金、財政專項資金、金融扶貧資金捆綁, 2017年,為榨溪村注入發展資金1406萬元,今年又投資1171萬元。
如何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嵐皋縣建立“一班人馬主抓、一個專賬運行、一個平臺監管、一套制度考核”的“四個一”工作機制。在項目資金監管上,加強制度建設,扎緊“一個籠子”。該縣相繼出臺了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管理辦法、財政專項資金統籌使用工作目標考核辦法。針對扶貧領域易發多發問題,財政系統先后出臺了統籌整合涉農資金撥付、財政支持脫貧攻堅工作督查等十個制度,把扶貧資金使用管理、程序規范等統統關進制度的“籠子”。
群眾的事,更需要群眾來監督。嵐皋縣嚴格公示公告,推開“兩扇窗戶”。從管理資金源頭入手,按照“誰分配、誰公開,誰使用、誰公開,分配到哪里、公開到哪里”的原則,對所有扶貧產業、補貼類資金的計劃、規模、來源、受益對象、扶持名單及補助金額等情況,實行鎮、村兩級公開公示。對基礎設施類的扶貧項目名稱、建設內容、投資規模、資金來源、實施期限、工程招投標、工程結算等情況,由建設單位在相關網站和項目實施所在地群眾便于知曉的地方進行使用前和竣工決算后公示,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增強資金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保障資金在陽光下運行。
在資金強有力的保障下,榨溪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已栽植標準化獼猴桃1200畝,拐棗700畝,蓮藕100畝,烤煙200畝,培育特色產業大戶120戶,為群眾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實施易地搬遷170戶593人,拓寬硬化村級道路18公里,整治灌溉溝渠3000米,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3處等,開啟了群眾的幸福生活。并對榨溪老街進行改造,實施亮化、美化,對榨溪溝河道進行了治理,對3個特色院落進行重點打造,使鄉村更加美麗。
榨溪村,通過“三生”、“三產”的有機結合與關聯共生,涵蓋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田園居住等復合功能,實現了新型產業與農村發展的有機結合,一個新鄉村田園綜合體的雛形基本形成,一幅山美、水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正在榨溪河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