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檔立卡摸底 精準發力施策
助力打通群眾健康脫貧最后一公里
——嵐皋縣醫療健康脫貧工作綜述
嵐皋位于秦嶺南部、巴山北麓、漢水之濱,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國家級貧困縣,總人口17.2萬人,總面積195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486米,境內山大溝深、土地貧瘠,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對外交通閉塞、自然環境惡劣以及地質災害頻發,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目前,全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農業人口達4.32萬人,貧困發生率達到30%。調查發現,造成我縣群眾生活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因病致貧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據統計,全縣因病致貧人口就達到6026戶7456人。加快解決群眾看病就醫難題,實現群眾醫療健康脫貧是擺在該縣脫貧道路上的一道難題。為徹底解決因病致貧人口脫貧問題,實現群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鎮、預防在基層”的目標,縣委、縣政府立足縣域實際,積極創新健康扶貧措施,走出了一條符合我縣實際的健康脫貧路子。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醫療衛生脫貧一批是精準脫貧“八個一批”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最終實現全面小康戰略的基礎工程和根本保障。面對因病致貧人口數量龐雜的實際,該縣立足實際,以機制抓引領、以基礎促保障、以摸底抓識別,組織精銳力量,筑牢醫療健康脫貧三張網,助力脫貧取得新成效。一是整合優勢資源,打造醫療脫貧保障網。為切實解決全縣廣大群眾因病致貧難題,縣內組建了以縣政府主要領導統管、分管領導主抓、行業部門負責的層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醫療脫貧監督保障機制和目標考核責任制,實行目標管理,夯實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全面落實衛計醫療系統干部職工包村聯戶責任制,對全縣7456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家庭實行結對幫扶,因人因戶施策,有針對性的開展免費隨訪、指導康復等專項幫扶服務;組織醫療專家團隊,對全縣7456名因病致貧人口逐人分清病情制定治療方案,有針對性地解決因病致貧人口看病難題。以鎮為依托、村為輔助,建立健全因病致貧人員的動態監控,確保對出現突發性急診的人員實現有效處置。二是夯實醫療基礎,筑牢層級醫療服務網。圍繞“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鎮、預防在基層”的醫療脫貧方略,為全力確保每一個貧困人員在家門口就可享受最基本的醫療健康服務,按照基礎醫療設備齊全、基礎藥類品種齊全、鄉村醫務人員齊全的要求,下大力氣狠抓貧困村衛生室基礎建設。按照村級衛生室建設標準,2015-2016年,先后投入近500余萬元資金,完成對當年脫貧村衛生室的醫療設備采購、基礎設施建設等改造提升任務;2017年,籌資近1000余萬元,啟動了全縣56個貧困村衛生室新建和改造任務,極大地增強了村級醫療保障能力。逐步加大縣、鎮醫療機構建設,全縣12個鎮衛生院全部實行會計集中核算、院財局管的運作模式,對轄區內的村衛生室實行定期義診和走診,增強鎮村服務能力;縣級醫療機構除大力引進先進醫療人才、擴大院建規模、實行層級無縫對接外,加大對中醫治療、康養理療等傳統醫學延伸,并積極引進民營資本,籌劃建立新型民營醫院,增設貧困群眾就診綠色通道,確保貧困群眾在縣內即可享受到最基本、最及時、最完備的醫療就診需求。三是加大預警監測,實現應急處置對接網。為實現群眾就近精準就診,籌劃建立了縣鎮村區域衛生信息化平臺及新農合信息系統,將易發、多發等常見病種和個性化病種分門別類篩選,并以統計數據形式直觀展現因病致貧人群、病因種類,為縣內及時掌握區域醫療信息提供依據,基本實現了病因掌握明確、醫務人員派出準確、診療方向精準的目的;依托群眾病因數據分析,根據基層群眾用藥需求,按照村報、鎮審和縣配送的原則,建立藥品采購供應無縫對接,有力地保障了村級常見病用藥需求。
“亡羊補牢,不如提前預防”
“救護車一響,一年豬白養”是當地農民的口頭禪,“害怕生病、不敢看病、也看不起病”、“小病拖、大病扛”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既嚴重損害了農民群眾身體健康、降低了生活質量,又影響了農業農村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緩解這一現象,保證群眾不怕生病、看的起病,不因病造成致貧,該縣以立足實際,按照“大病早治療、小病早發現、防患于未然”的思路,創新機制、夯實措施,全力確保在關鍵環節上解決群眾看病難題。一是在精準篩查中把準脈搏。做好廣大群眾特別是因病致貧人員的摸底是實現健康脫貧的關鍵。針對全縣貧困人口多、因病致貧人員廣的實際,籌劃建立了縣城公共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和因病致貧人員健康數據庫,加大對全縣人口的監測力度。2016年,完成了對60歲以上老人、五保低保、留守兒童和因病致貧等重點人群55500人的免費體檢,體檢率達到90%以上。除此之外,按照青壯年定期體檢、中老年上門體檢、學生群體入學體檢的要求,組織各鎮衛生院醫療專業人員、鎮村干部、學校教師等人員,分期分批次對各類人群有組織、有針對性地進行體檢,精準識別、認真篩查、分類匯總,在調查摸底中為全縣健康脫貧工作的有序實施提供精確可靠的依據。二是在宣傳教育中提高防范。加大對貧困戶健康扶貧政策宣傳力度,在全縣12鎮125個村及人口密集的場所、公路沿線,張貼基本醫保(農合)補助政策,印制發放了4萬余份健康扶貧優惠政策明白紙及健康扶貧政策摘編,確保人手一份,切實增強廣大群眾對健康脫貧政策的知曉率和參與度。廣泛利用愛國衛生宣傳月及傳統節假日等節慶活動,邀請省市知名醫療專家和學者,對全縣衛生計生廣大干部職工和村組干部進行集中培訓,并有針對性的進村入戶進行健康脫貧政策和醫療健康政策宣講,是群眾能夠充分熟悉健康扶貧各項政策、患者住院報銷流程以及報銷各項優惠補助,切實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和看病就醫知識。三是在巡診訪診中鞏固提升。建立免費巡回醫療、義診活動,每季度組織縣級公立醫院醫務人員到偏遠鎮村義診;定期開展院內義診和進社區、下農村巡回醫療活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積極開展“認門入戶”宣教咨詢,為轄區內殘疾人、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人群建立主動服務工作制度。推行“1+X”健康扶貧新機制,鎮村醫療機構成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變“坐堂醫生”為“敲門醫生”,主動上門與群眾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協議,由群眾再自行選擇X個醫療單位(即一所村(社區)衛生室、一所鎮衛生院、一所縣內二級醫院或者縣外三級醫院的組合簽約模式),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定期上門、分片負責,為簽約居民家庭提供健康體檢、用藥指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等個性化醫療保健服務,為每一個貧困人員建立一份電子健康檔案,實現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100%全覆蓋,在家庭醫生與貧困人口之間建立起持續、穩定和“一對一”的服務契約關系。同時利用二、三級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的技術優勢為家庭醫生服務提供技術支持,家庭醫生在為群眾服務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可隨時向上級醫院專家咨詢,及時解決問題或幫助其預約上級醫院的專家門診、大型設備檢查等。需轉往上級醫院住院患者,簽訂雙向轉診協議,家庭醫生及時辦理轉診手續,上級醫院應優先安排住院,建立雙向轉診的綠色通道,確保因病患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救治。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解決因病致貧群眾脫貧不返貧基礎在預防、關鍵在就診、核心在保障。為緩解因看病就醫造成的家庭負擔,確保不出現返貧現象發生,嵐皋縣統籌各項優勢資源,創新機制,下大力氣在群眾因病返貧上想對策、做文章。一是財政保障,確保貧困群眾基本醫療不花錢。為保證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全部納入新農合,在縣本級財政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積極整合資金660余萬元,對貧困人口個人負擔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繳費由縣財政全額補助。據統計,自2016年健康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全縣用于新農合貧困人口報銷、病致貧人員繳納新農合參合、大病保險補助等項目累計投入4120余萬元,有力的解決了貧困群眾看病就醫費用難題。二是大病保障,貧困群眾應急就診有兜底。為解決貧困群眾大病醫療,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提高10%,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至3000元,對因病致貧人員縣內住院不設起付線,住院醫療費用執行全額報銷制度,同時嚴控目錄外診療、用藥和費用總額,因病致貧患者住院產生自付費用由醫院全額負擔。縣級醫療機構按10%比例設立扶貧床位,減免掛號費、床位費等費用;各鎮衛生院設立專門的扶貧病床,并實行免收床位費、診查費等相應費用;對農村五保戶、殘疾人免收救護車接送費和掛號費,確保因病致貧人員縣內住院全報銷政策落到實處。三是服務保障,貧困群眾就診快車道。各級醫療機構設置貧困患者就醫綠色通道,使貧困患者優先看病就醫。優化貧困戶醫療費用報銷流程,簡化報銷手續,貧困患者住院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和“零押金住院”,有力的保證了貧困人員患病可以得到及時的救治;在縣級醫療機構整合了新農合、民政、商業保險等報銷流程,對接了新農合、大病保險、民政救助信息系統,實現“一站式”結算,使貧困患者少跑冤枉路,出院結算一個窗口全部辦理完畢。針對農村貧困戶中慢性病患者,推行常見慢性病門診藥物免費發放制度,對不少于10種以上慢性病按照“一人一方”的辦法,建立藥物免費發放登記臺賬,設立免費藥物發放專柜,實行門診藥物免費供給。四是社會保障,貧困群眾看病就醫有保險。為解決患大病貧困人員自付醫療費用高的難題,通過對接縣內保險公司,政府籌集資金,為貧困患者購買大病補充商業保險,實現大病商業保險兜底一批,減輕因病致貧支出壓力。
通過健康扶貧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施,對貧困村中符合政策條件的貧困群眾“看病就醫”問題進行精準式衛生計生服務,使貧困群眾擁有更高水平的基本醫療保障,就醫費用負擔明顯減輕,有力的促進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