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趙玲丹
四月的恒口,山川蔥郁,萬物葳蕤。在這片生機勃勃的土地上,縱橫交錯的農村公路如同跳動的血脈,連接著城鄉,承載著無數村民的期盼與夢想。當鄉村振興的號角與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交織共振,恒口示范區于3月初正式拉開通村公路改造升級工程建設帷幕。這項工程不僅是補齊農村交通短板的務實之舉,更是該示范區深度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
突圍“路梗阻” 破解“行路難”
該示范區農村公路總里程724.21公里,覆蓋96個村(社區)。作為連接城鄉的“神經末梢”,該示范區通村公路多年來承擔著鄉村與外界溝通的重任,是山區群眾走出大山的“民生路”,更是農特產品走出“深閨”的“經濟動脈”。然而,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既有路網短板日益凸顯:90%的農村道路為四級以下標準,路面寬度不足4.5米的路段占比達85%,狹窄路況致使會車困難,常引發交通擁堵,每逢雨季塌方斷道成為常態,加之受長期使用、自然損耗等因素影響,路面破損、設施缺失等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制約現代農業規模化、鄉村旅游品質化及特色產業市場化進程。以姜溝村夢林花椒產業園為例,其出村唯一道路因路面狹窄、坑洼不平,運輸效率大幅受限。調研顯示,類似問題覆蓋全區40%以上的村莊,改善農村交通條件迫在眉睫。
對此,該示范區靶向發力、精準施策,以通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為抓手,針對部分路段技術標準偏低、會車困難等現實問題,集中開展路基拓寬工程,通過科學規劃道路線形、合理布局錯車點位,實現路基寬度達5米以上、路面有效通行寬度不低于4.5米的設計目標,為鄉村交通疏堵提效夯實基礎。對交通流量大、輻射范圍廣且有條件實施的村莊主干道,因地制宜推進“白改黑”瀝青路面鋪設,以平整耐磨的黑色路面替代原有水泥路面,既提升行車安全性與舒適度,又實現道路功能與田園風光的有機融合,繪就“路景相融”的美麗鄉村畫卷。
建制“強體系” 攻堅“硬標準”
為增強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該示范區對通村公路改造工程推出了一系列舉措。在工作機制保障方面,建立了“黨工委統一領導、部門具體實施、村(社區)協調配合”的全鏈條工作機制,出臺《恒口示范區通村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實施方案》,明確“兩年雙百公里”階段性目標(2025年、2026年各實施100公里)。成立專項工作小組,統籌住建、經發、財政等多部門資源,嚴格實施“村級申報、片區審核、聯合評審、專業指導、閉環驗收”流程,確保工程規范高效推進。創新工作模式,由村民委員會負責路基工程建設,住建交通部門負責路面工程的設計、評審以及規劃工作,并全程提供技術指導,驗收合格后按標準給予資金補貼,激發基層內生動力,推動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
截至目前,已有47個符合條件的村(社區)提交了申請,相關部門正緊鑼密鼓地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后續將依據審核結果有序推進項目的落地實施,力求早日改善恒口鄉村交通出行條件,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
激活“經濟圈” 織就“幸福網”
隨著改造工程全面鋪開,各村立足資源稟賦,精準施策,將道路改造計劃與鄉村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王家臺村立足村內農業園區和民宿集群,計劃將現有3.5米寬的路面拓寬至6米,暢通農產品運輸與旅游通道,助力經濟效益倍增。黃營村以“漁旅融合”項目為依托,加快實施主路加寬及“白改黑”工程,同步規劃綠化與文化元素植入,改造后的道路不僅能降低車輛行駛噪聲,提高行車舒適度,還將村內的漁業養殖基地、休閑垂釣區等區域緊密相連,使游客在享受鄉村美景與漁業樂趣的同時,擁有更加便捷、舒適的交通體驗。
不僅如此,該示范區還將通村公路改造作為打通農產品產銷動脈、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的重要支撐,依托“供銷社+合作社+監測戶”防返貧機制、“社區團購+龍頭公司+富硒食品”聯農帶農模式,通過交通條件的顯著改善,相關企業能高效收集農戶種植養殖的農產品,憑借改造后的良好通行條件及時將監測戶生產的農產品收購并推向市場,不僅保障了農產品的新鮮度,還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產品性價比,促使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更有底氣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與收購訂單,形成穩定且緊密的合作關系,既破解了農產品出村“最后一公里”難題,又帶動農戶通過訂單種植、務工就業等方式嵌入產業鏈條,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筑牢堅實防線。同時,優質的交通基礎設施將大幅提升農村資源的價值,吸引資本下鄉、人才返鄉,催生家門口就業崗位,真正實現“修一條路、興一片業、富一方民”的良性循環。
路通百業興、道暢萬象新。立足新發展階段,該示范區將以路網革新為先導,以通村公路改造升級為突破口,持續推動“四好農村路”建設向縱深發展,構建“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的交通路網,實現農村交通與產業振興、生態保護、民生改善的立體化耦合發展,以高質量路網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為城鄉融合發展架設堅實橋梁,讓蜿蜒的通村公路真正成為百姓的“幸福路”“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