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成濱 朱麗萍
在漢陰縣城關鎮中堰村,提起鄧超的名字,村民們無不豎起大拇指。這位“90后”不僅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更是一位扎根鄉土、心系民生的縣人大代表。
從都市創業老板到鄉村“領頭雁”,鄧超用實干擔當,帶領中堰村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振興之路。
2019年之前,鄧超在商海打拼,擁有自己的裝修公司,事業小有成就。然而,當聽到家鄉中堰村呼喚人才回歸的聲音時,他內心深處的鄉土情懷被喚起,毅然決然返鄉,投身到建設家園的浪潮中。2021年換屆后,他肩負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縣人大代表的三重重任。
鄧超深知,要改變中堰村,必須找準癥結,精準發力。他一頭扎進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密集走訪調研。他與村“兩委”班子反復商討,廣泛聽取群眾、黨員、干部的意見建議,踏遍村里的角角落落,分析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
經過深入細致的“把脈”,鄧超心中藍圖漸明: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堅持產業振興與生態振興雙輪驅動,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農旅結合特色產業,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中堰。他積極向上級建言獻策,爭取政策與項目支持,將“一村一品”的均衡發展規劃落到實處。
藍圖繪就,如何落地?最大的挑戰是土地。為了建設生態農業產業園,需要流轉160余畝涉及48戶村民的土地。鄧超深知村民的顧慮,他帶領黨員、組委會成員,夜以繼日入戶走訪,苦口婆心解釋產業園的長遠效益。一次不行就兩次,白天不在就晚上去,他的真誠與堅持最終贏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僅用一個月就完成了土地流轉任務。
有了土地,鄧超化身“項目能手”和“招商先鋒”,積極爭取各級項目資金:2021年,300萬元資金落地,建起了150畝富硒黃桃、70畝富硒蜂糖李觀光采摘園,道路、管網、設施用房同步跟上;2022年,240萬元到位,80畝蜂糖李、70畝有機蔬菜大棚、50畝荷花觀光園、20畝休閑垂釣園、30畝陽光玫瑰葡萄園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他還創新模式,引導村民和村集體共同出資40萬元建設一期30畝普通大棚,當年營業額達30萬元,凈收益8萬元,年底就給全村70歲以上老人分紅500元。二期70畝智能化大棚則整合政府、村集體和新鄉賢力量投入220萬元建成,僅半年凈收益就超16萬元。
產業發展如火如荼,人居環境也不能落后。面對城鎮化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鄧超積極奔走,爭取到1100余萬元項目資金,用于提升村容村貌:3.5公里產業園道路貫通、1.5公里舊路換新顏、4.3公里雨污管網鋪設到位、35戶庭院改造、5座文化廣場成為村民休閑娛樂的新地標。中堰村正變得越來越宜居、宜業,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看得見、摸得著。
現在,中堰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2021年突破50萬元,2022年突破100萬元,2023年突破150萬元,2024年突破300萬元,位列全市第三,村民人均收入達3.04萬元,累計提供就業崗位超500個。中堰村先后榮獲綜合先進單位、健康家庭示范村、最美志愿服務村等多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