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薇 王霄
平整如砥的通村道路,田園詩畫的村莊風光,蓬勃發展的特色產業,淳樸向上的村風民風……春光爛漫的三月,走進漢陰縣鐵佛寺鎮,一幅村凈、人和、景美、業興的和美鄉村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近年來,鐵佛寺鎮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精準賦能鄉村振興,將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互融共促,譜寫成一曲振興鄉村的壯麗篇章。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干部。選優“領頭雁”,育強“當家人”,既是富民興村之需,也是黨員群眾之盼。
鎮黨委注重從高校畢業生、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和外出務工經商人員中挖掘人才,優先將熱愛鄉村、責任心強、素質過硬的人員納入考察范圍,著力鍛造一支堅強有力、勇于擔當、帶民致富的基層黨員干部隊伍,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2019年,在外務工的汪輝抓住鄉村振興機遇,懷揣為家鄉貢獻力量的熱忱,毅然回鄉創業,并于2021年進入四合村“兩委”班子。2024年,汪輝憑借出色的能力和群眾的支持,當選為四合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與此同時,大學畢業的王淼通過定崗鍛煉的優異表現,也成功進入村“兩委”班子。老中青結合的“兩委”班子成為四合村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近兩年來,全鎮共儲備培養后備力量28名,涵蓋致富帶頭人、高校畢業生和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
土地生金,鄉村振興。如何讓土地“流”出活力、“轉”出效益?鐵佛寺鎮在“特色產業”上做文章,以小切口帶動大產業,讓農民搭上致富快車。
山林經濟是集中村的特色產業,也是鞏固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集中村區域面積17.6平方公里,地形以山地、坡地為主,土地分散,難以連片開發。為盤活土地資源,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生態優勢,村“兩委”干部牽頭推動土地流轉,聚“小地”為“大地”,釋放農村土地新活力。起初,部分村民對土地流轉心存疑慮,村支部書記唐家民帶領村“兩委”干部率先垂范,帶動親朋好友積極響應,并通過耐心講解政策,最終贏得群眾支持。截至目前,集中村已流轉土地近千畝,整合陜煤幫扶、蘇陜協作和產業配套資金300余萬元,建成標準化肉牛養殖基地2座,養殖肉牛200余頭,規模化種植淫羊藿1000余畝、生態魚塘養魚1萬余尾,成為全鎮唯一一個集體經濟連續兩年突破50萬元的村,真正做到了強村富民。現階段,鐵佛寺鎮正在積極探索農旅融合發展模式,打造集農業觀光、垂釣休閑、住宿餐飲為一體的農旅融合產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同時拓寬群眾增收路徑。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聚民心、匯民力,回應群眾關切。如何讓群眾從基層治理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
高峰村社情民意錯縱交織,駐村第一書記王先利依托自身資源優勢,通過“組團服務”發展模式,以“治理共抓”為切入點,聯合鎮上其他村的駐村第一書記成立了矛盾糾紛調處服務小組,為全鎮各村社區提供法律事務咨詢服務,堅持做到群眾需求在哪里,服務就跟進到哪里。在矛盾糾紛調解中,推深做實“321”基層治理模式,帶動全鎮334名網格員以換位思考和以心換心的方式成功化解89起矛盾糾紛。針對“三留守”人員,鐵佛寺鎮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組織鎮村干部與200余名留守老人結對幫扶,幫他們繳納社保、代辦手續、送貨上門,用點滴小事溫暖人心。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如何讓村莊“美”出特色、“活”出品質?
鐵佛寺鎮以生態建設為抓手,推動綠色發展,讓村民共享宜居成果。近年來,雙喜村依托廁所革命、安全飲水工程和垃圾清運項目,補齊了污水管網、村道溝渠、垃圾清運等基礎設施短板,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向縱深發展。通過定期開展村莊衛生整治行動,組織黨員群眾學習生態環保知識,將環境衛生維護納入村規民約,形成了“支部推動、黨員帶動、黨群互動、群眾行動”的黨建引領模式,引導全村上下共同參與人居環境整治。此外,扎實做好巡河、治河、護河工作,常態化清理河面漂浮物和生活垃圾,實現了道路沿線“雜草盡除”、房前屋后“柴堆齊放”、室內院內“花草常綠”的和美鄉村景象。鄉容村貌的美麗蝶變,讓村民真切感受到了生態宜居的幸福生活。
鐵佛寺鎮通過建強頭雁方陣、激活內生動能、凝聚黨群合力、聚焦人居環境,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提供了生動范例,也為新時代鄉村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