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輝
舞龍舞獅、秧歌花船、打鐵花、社區春晚……春節期間,漢陰縣城關鎮轄區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給線上線下的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樂趣十足的非遺表演和特色美食,也讓眾多游客在文化浸潤中感受到好客漢陰的獨特魅力。
打鐵花
厚植文化沃土,加速推進緊密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建設,是漢陰縣城關鎮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近年來,該鎮積極打造新型文化空間,以群眾“點單式”文化惠民行動,開展新民風建設、法治宣傳、科普教育,深入推動孝義善舉培育工程,堅持文化鑄魂、以文化人、以文興旅,繪就了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新藍圖,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勁動力。
沿漢陰城區鳳凰大道向東一公里進入五一村入口,一條孝義善舉示范街映入眼簾,錯落有致的美麗庭院儼然有序,“守信、孝老、重德、崇善”的家風家訓牌匾隨處可見,置身其中,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浸潤心田。“我們這里是‘千萬工程’示范點,也是孝義善舉培育工程示范點,不光居住環境美,各家各戶的家風也正。”村民楊小民自豪地說道。
留住鄉愁記憶,融合鄉土文化與城市文化和諧共存,讓和美鄉村建設有“顏值”更有“氣質”。位于漢陰城郊的五一村打破鄉村與城市的邊界,因地制宜地建設農家書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建家風家訓宣講隊、群眾文化演出隊,圍繞群眾文化服務需求,常態化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激發了群眾建設美麗家園的信心,凝聚了建設和美鄉村、精神家園的情感認同。
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中,漢陰縣城關鎮堅定不移地落實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文化的力量正悄然重塑著30個村(社區)的精神風貌。一間間質樸的農家書屋,一個個社區老年大學和文化驛站化作村(居)民汲取精神養分、充實自我的“精神加油站”。
農旅產業園
分布在21個行政村的農家書屋里,只要村民用智能手機掃描數字書吧的二維碼,“滴”的一聲,便可以在手機上瀏覽正版書籍,村民群眾無論是在田間勞作,還是閑暇之余,隨時可聽書或閱覽,真正把全民閱讀從“田間”轉換到了“云端”。
“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就是我們推動文化惠民的動力,目前,全鎮建成1個鎮級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分中心和30個村級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子中心,通過招募鄉賢能人,融合轄區更優質、更豐富的文化資源,把群眾需求的文化服務傳遞到群眾手中,讓文化服務更貼合群眾心意。”該鎮宣傳統戰委員龔小艷介紹,通過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建設,按照分中心引領示范,子中心積極響應,推動了群眾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春節期間,漢陰縣城關鎮“新時代頌歌”社區春晚拉開帷幕,接地氣的露天舞臺、群眾性藝術演出隊,為群眾打造了“沒有圍墻的群眾性文化劇場”,由村民群眾和社區居民自發編排的歌舞、相聲、小品、三句半等節目,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煙火氣融聚一體,吸引了大量的群眾和游客駐足觀看,展現了春節期間熱辣滾燙的文化氛圍,演繹了文化惠民、以文化人的“雙向奔赴”。
每周五,鳳臺社區老年大學都會結合轄區老年人的文化需求和興趣愛好,開設多元化的學習課程。編排文藝節目、學習琴棋書畫、組織志愿服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學習模式,讓老年群體在老年大學的課堂上找到了精神寄托,樹立了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貢獻了“銀發力量”。
“以文興旅、以文興業、以旅彰文”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近年來,面對消費不斷升級與消費主力軍愈發年輕化的特點,漢陰縣城關鎮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布局全域旅游新業態,積極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場景。中堰民兵產業園、五一花遇灣牡丹園、三坪陽光玫瑰葡萄園、前進開心農場、月河櫻桃溝等一大批特色農文旅田園綜合體和鄉村景區遍地開花,沉浸式旅游體驗為游客留下了詩和遠方的美好記憶,文旅消費市場實現了“流量”變“留量”。
亮眼的成績是對文旅產業發展持續發力的回饋,也是新的起點。鎮黨委書記張世洲介紹,即將到來的春天,“相約城關·觀花海”系列文旅活動正在策劃推進中,3至5月份,轄區櫻花、李花、桃花、牡丹花將陸續開放,春游踏青、農耕研學、開心垂釣、悅享食光等主題活動將為游客帶來一次浪漫而舒心的春日相約之旅,城關10萬常住群眾也會展現出“好客漢陰”的精神風貌,為游客提供便捷、舒適、安全的旅游體驗。
鄉村要振興,文化須先行。淳厚質樸的漢陰文化根脈滋養著漢陰縣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提質增效,漢陰縣城關鎮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也一直在思考和實踐。2025年,該鎮將以緊密型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和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以文化“軟實力”涵養鄉村振興“硬支撐”,聚力書寫屬于“錦繡漢陰·魅力城關”文化振興的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