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謝傳友
自“三個年”活動開展以來,漢陰縣雙河口鎮把高質量推進特色產業項目建設作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抓手,依靠國企帶鎮村的發展模式,通過做細“三篇文章”之“鑰匙”打開群眾之“增收鎖”,跑出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加速度”。
做深“增”字文章 激活發展動力
近日,梨樹河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飄來陣陣“椒香”,一壟壟、一株株外形飽滿、成色鮮亮的辣椒垂掛枝頭,村民們忙著采摘、挑揀、裝袋、裝車,收獲的喜悅裝點了他們紅潤的臉龐,也點燃了群眾勤勞致富的鄉村振興夢。
“我們流轉了農戶100余畝土地種植青椒等果蔬,從栽種、管護到成熟采摘,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勞動力,對村民來說也能增添不少收入。目前,我們首季已采摘青椒10噸左右,市場價每公斤不低于3.5元,收入達3.5萬余元,在年底部分盈利還將用于群眾分紅。”該村黨支部書記楊方兵說道。
據悉,該村以“合作社帶動、農戶聯動、訂單拉動”的方式,村集體合作社同鎮屬國企、農戶簽訂產業管護協議、分紅協議和銷售協議,建立三方“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將農戶融入到特色產業鏈中,奏出致富“椒”響曲。
做實“闖”字文章 增強造血能力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卉齊放方為美。眼下,正是夏蠶上蔟作繭的時間,在斑竹園村養蠶專業合作社,蠶農們正忙著采摘桑葉,蠶室內一架一架雪白的蠶繭格外引人注目,沙沙作響的聲音奏響著動人的“致富曲。”
“去年,我親自帶領‘村兩委’和部分桑農外出學習考察育蠶苗、養大蠶、管桑園等關鍵技術,還自主開發了智能溫濕度控制設備,廣泛應用于養蠶實踐中。截至7月,我們共養了45張蠶紙,收蠶繭2000多公斤,收入可達11萬元以上。”該村集體合作社負責人楊小芳欣慰地說道。
養蠶業是該村的傳統產業,多年來,靠養殖戶“單打獨斗”且沿用傳統方法種桑養蠶,效益不高。如何讓蠶桑產業走上“新絲路”?該村創新探索出了“村集體經營+返租農戶”的模式,由村集體出資買苗栽種、整合土地、解決銷售渠道,桑農整合勞動力、提供田間和飼養管理,產生的利潤雙方按比分配,既減少了村集體的經營風險,也帶動周邊農戶自主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
做足“活”字文章 釋放發展潛力
在黃龍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種植基地,首次試種的紅土豆迎來豐收,當地搶抓晴好天氣,全力搶收成熟土豆。小土豆搖身一變成為“金蛋蛋”,群眾增收添“薯”光。
“這片土地之前是荒廢的閑置地,不能為當地群眾帶來收益。今年2月,通過村民集體商議決定將110余畝閑置土地流轉出來,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盤活特色產業發展。目前已發展土豆80余畝,還有30余畝計劃在下半年整治出來繼續種植其他蔬菜。” 該村黨支部副書記余子建介紹。
據介紹,該村采取盤活資源資產入股鎮屬國企、引資大戶開發、村集體自主整合等模式,將原有閑置資源資產“喚醒”起來發展特色產業。如今,通過招商引資和自主盤活“沉睡”資源5處,實現群眾增收和壯大村集體經濟雙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