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敏
2月11日,漢陰縣殘聯2022年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前,領導班子及執行理事會全體成員共赴川道鎮村組和殘疾人家庭,開展庭院經濟發展調研。
“來之前就聽說清河村‘成家灣、色皮灘,吃飯把門關……’那只是之前貧窮的寫照,如今已是舊貌換新顏。”一行人來到平梁鎮清河村柿子產業示范基地后如此感嘆。這里兩山夾一溝,村“兩委”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增收途徑,利用好村集體閑置土地,統一建設柿子、脆李林果園,通過村集體直營、對外租賃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同時建立柿樹所有權歸集體,管護權、經營權和收益權歸農戶制度,確保道路兩側、房前屋后栽種的柿樹栽得下、有人管、管得好。
在清河村五組殘疾人庭院經濟發展示范戶成章群家中,一家人正忙著砍竹編欄,屋里屋外熱火朝天。成章群一家7口人,3個殘疾人,屬一戶多殘,養牛2頭、養雞5只,如今打算建雞柵擴大養雞規模。調研組成員了解到目前他家發展庭院經濟的構想和打算,以及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后,現場為他出謀劃策、建言獻策,解決實際困難,幫助他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
隨后,漢陰縣殘聯一行來到城關鎮前進村觀摩林果、蔬菜大棚及生態旅游產業。這里地理環境獨特,三山夾三溝,且農場、蔬菜大棚、梅花鹿養殖基地以及魚塘產業硬件設施已修建成形,環形旅游路即將通車,為發展庭院經濟奠定了良好環境基礎。
在澗池鎮新華村四組肢體殘疾人張本錄家中,漢陰縣殘聯一行向鎮村負責人了解了庭院經濟發展情況和創建進度。據介紹,近年來澗池鎮積極搶抓機遇,是行動最快、見效最快的帶頭鎮,已制作好殘健融合發展、共建美好家園方案設計圖及摸底統計臺賬。張本錄屬肢體四級殘疾人,作為家中頂梁柱,身患殘疾,難以遠走,目前養豬3頭,種有1畝多地的蓮藕。通過現場視察,調研組一行為他發展庭院經濟進行了進一步謀劃。
現年46歲的鄒小璽家住雙乳鎮三同村8組,一家5口人,屬肢體三級殘疾,上有老下有小,還有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家里的重擔都壓在他的肩頭。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拄著拐杖外出打過工、跑過三輪車,但因年邁的父母需要贍養,妻子需要長期藥物治療,在漢陰縣殘聯及鎮村干部的幫扶下,鄒小璽在家干起了養殖,從之前的“一貧如洗”到現在成了養殖大戶。2016年,他被漢陰縣政府評為脫貧之星;2018年被縣殘聯評為殘疾產業帶頭人。
最后,漢陰縣殘聯一行來到蒲溪鎮公星村,在肢體殘疾人鐘顯平的韻釣家庭農場看到,這里硬件設施齊全,并形成了規模化產業鏈。一行人建議在發展養殖業的同時,要放遠眼光、創新思維,進一步提升產業規模和檔次。“感謝大家的關懷和幫助,我一個殘疾人在大家的扶持下,能自力更生,也能幫扶更多殘疾人受益,這是我的驕傲!”鐘顯平滿懷感激地說。
據悉,漢陰縣有殘疾人15478人10319戶,其中生活在農村的殘疾人14942人9961戶,一戶多殘871戶1688人,建檔立卡殘疾人4894戶8670人。目前有一定庭院經濟發展基礎的殘疾戶220戶,適宜發展庭院經濟的殘疾戶,初步統計還有1000余戶。
殘疾人難以遠走,最適宜發展庭院經濟。近年來,漢陰縣以“農業提質增效、農民致富增收”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構建特色“小花園”“小作坊”,打造庭院經濟致富模式。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發展思路,堅持因“院”制宜、自主發展、指導先行,讓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成為增收致富的好途徑,將發展庭院經濟作為實現農戶家庭收入增長的有效發力點,大力打造“戶戶有產業、家家有增收”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