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文藝 李新怡
隆冬時節,顆粒歸倉,萬物收藏。盛產粉條的漢陰縣雙乳鎮三同村又到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時節,三同振興薯業專業合作社開始熱火朝天地制作紅薯粉條。
“粉條制作工藝復雜,是個耗時耗力的活兒”
12月18日,在漢陰縣雙乳鎮三同村振興薯業專業合作社,一大早,機器就開始運轉、打粉、攪拌、上粉、機械碾壓,一條條均勻的粉條向下滾動,撈粉。村民黃龍輝的院子里熱鬧非凡,他正用竹竿晾曬剛剛加工好的紅薯粉條,高掛下垂如瀑布飄逸的粉條在陽光的照射下,晶瑩剔透,成了一道別具鄉村風味的“風景線”。
說起如何制作手工粉條,黃龍輝顯得興致勃勃,他告訴筆者,“別看細細的一根粉條,制作起來工藝可是相當復雜,是個耗時耗力的活兒。我們這是純手工制作,需要經過拌粉、漏粉、煮粉、冷卻、晾掛等多道程序,前前后后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其中漏粉是最講究手藝的一道工序,粉條能否粗細均勻全由漏粉這道工序控制。以前都靠人工漏粉,手藝要求高,生產效率低。現在用機械漏粉,一天可以生產3000多斤粉條。機械均勻地敲打漏瓢,粉條就會源源不斷地漏進下面的鍋里,當一瓢快漏完時,旁邊的幫手會將另一團面放進漏瓢里,這樣才能保證粉條的長度。”
黃龍輝是雙乳鎮三同村有名的粉條制作行家,全家五口人,目前就他和老伴在家,今年50歲的他干起活來,也是不輸年輕人,可因為粉條銷量好,老兩口還是干不過來,掛粉條時節,要請人來幫忙,同時幫忙負責粉條銷售,真是忙得不亦樂乎,短短的一個冬日時節,他一家的純利潤就在5到8萬元。
黃龍輝告訴筆者說:“一家富,不算富,我看前景不錯,就打算拉著鄉親們一起干。”在2022年,黃龍輝聯合幾戶農戶成立了振興薯業專業合作社,建了倉庫和粉條加工廠,開始了他的抱團發展之路。
探索產業發展特色,多渠道促進農民增收
在成立專業合作社后,大家分工明確,都有活干,有錢賺。黃龍輝技術好,專門制作粉條,其他社員負責微信、電商銷售,穩定老客戶,開發新客戶。發展新客戶是銷售的重中之重,以往的小家庭作坊模式,客戶買粉條都是上門來買,銷量起不來。
現在成立合作社,規范化運營后,大家通過網上下單,大大擴寬了銷路。目前粉條銷售,快遞送貨上門12元/斤,上門自取10元/斤,快遞單子數不過來,上門的顧客也是絡繹不絕,基本不愁銷。
通過專業合作社運作,加工紅薯,薯渣用以抵作電費,人員分工合理,合作社成員相互換工,又節省下一部分工資,預計今年生產銷售粉條15萬斤,銷售收入150萬元,純利潤50萬元左右。
雙乳鎮三同村是漢陰縣有名的粉條之鄉,近年來,雙乳鎮三同村通過深挖農業資源潛力,探索產業發展特色,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進行規模化種植,實現紅薯種、產、銷一體結合,解決了農村土地種植收益低、農閑時剩余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同時也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造產業振興新亮點,推進鄉村振興貢獻了雙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