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擁 通訊員 蔣瑞雪 唐小明
立冬剛過,家住漢陰縣鐵佛寺鎮四合村的石業發就忙不迭地拾掇院落,準備栽種來年的應季蔬菜,院前池塘里的魚群活潑潑地躍出水面,爭搶著灑下來的魚食。今年70歲的老石雖已至古稀,但好在身體硬朗,多年前,他在房前建了一個魚塘,但苦于一直缺水,沒有得到合理利用,得益于鐵佛寺鎮黨委、政府發展庭院經濟的契機,石業發家的池塘終于水漫魚潛。“現在黨的政策好,我準備在房屋周邊的空地種點瓜果蔬菜,賺點零花錢。”朗朗笑聲中,對生活的希冀在隆冬時節傳遞出絲絲暖意。
今年以來,鐵佛寺鎮搶抓庭院經濟政策機遇,動員農戶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栽種一些兼具經濟性和觀賞性的苗木果蔬,既美化環境,又增加收益,可謂兩全其美。與此同時,該鎮在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基礎上,招引能人返鄉創業,協同發展庭院經濟、集體經濟和“歸雁”經濟,為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厚植底色、積蓄動能。
庭院經濟靚顏值
放眼全鎮,像石業發一樣在自家房前屋后發展種養,讓周邊環境變得干凈整潔,同時增加經濟效益的農戶已遍布山鄉。從該鎮的“南大門”集中村一路向北,順著蜿蜒的漢銅公路,沿途經過雙喜、銅錢等7個村莊,道路兩側的住戶人家或是在搭設藤架,或是在翻耕菜園,一排排竹籬笆錯落有致,一棟棟民居靚麗整齊,田野間洋溢著人勤景美產業旺的新氣象。
按照縣上印發的《發展庭院經濟實施方案》,鐵佛寺鎮盤活激勵政策。對首批自愿參與庭院經濟的農戶,全部由政府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指導,并根據農戶實際需求,差異化確定種苗類型和數量?紤]到林(瓜)果具有占地少、效益高且能美化環境的優勢,該鎮選定了大櫻桃和黃(紅)桃等兼具食用性、經濟性、觀賞性的苗木品種,與當地特色蔬菜種植互為補充,初步形成了鎮村統一規劃、農戶自由搭配的庭院經濟格局。
在該鎮集中村六組村民劉定為家,筆者看到他家的屋后坡地處已稀疏栽下了黃桃樹和柿子樹,大門前的菜園地種滿了白菜和蘿卜,房屋西側還有豬圈、雞舍各一個。當問及家庭收入時,劉定為掰著指頭算起了經濟賬。“黃桃和柿子掛果后,一年能賣1000元左右,各種蔬菜除自家食用外拉到集鎮還能賣上近2000元,4頭豬和50只雞可進賬7000余元,錢賺了,院子也漂亮了。”隨行的鎮干部徐遠輝介紹,全鎮采用間作套種的方式,充分利用庭院空間,下一步還將推行藤蔓種植,打造“地面有菜、樹上有果、空中有景”的立體式庭院,實現經濟增收與環境增色的雙重目標。
集體經濟成大器
蠶桑產業是鐵佛寺鎮的傳統產業,也是產業振興的主打品牌。但長期以來,受制于自然條件和市場空間,該鎮的蠶桑產業規模小、鏈條短、產量低,助農增收的效果不明顯,產生的村集體收益更是微乎其微,甚至入不敷出。以2020年為例,全鎮蠶農不到20戶,蠶桑專業合作社僅1家,當年全鎮蠶桑產業綜合產值10萬元,蠶種、桑葉和管護等成本投入約8萬元,實際盈利所剩無幾。
今年春蠶季,該鎮確定了合作社托管、大戶承包、農戶散養相結合的蠶桑產業發展模式。全鎮蠶桑專業合作社增至4家,其中四合村合作社率先嘗試大戶承包,即養蠶大戶有償租賃合作社提供的蠶室、蠶具和桑葉,并額外支付一定金額的承包費,在此基礎上自負盈虧。該模式的試點,不僅為合作社創造了穩定利潤,更調動了大戶養蠶的積極性。另外3個村的蠶桑合作社仍由村集體直接經營,但在養蠶技術和運維效率上做了改進,蠶繭產量和品質顯著提升。至秋蠶季結束時,該鎮蠶繭銷售額150多萬元,綜合產值近200萬元,實現了合作社、承包大戶和入股農戶三方共贏。
合作社“空殼”運行,村集體經濟有名無實,是困擾鄉村振興的一大難題。在村集體經濟“消薄”的強力推動下,鐵佛寺鎮通過摸清村財資產、盤活閑置資源、用好現有資本,按照以點帶面、逐個突破的思路,下茬立勢清除集體經濟“空心村”。
集中村在鐵佛寺鎮具有相對便利的地理位置和堅實的幫扶力量,陜煤物資集團定點幫扶該村,每年注入40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外加蘇陜扶貧協作,為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了資金保障,且該村的所有農副產品都可通過物資集團內部采購,遠銷關中平原和陜北地區。“有陜煤集團的大力支持,我們村的集體經濟門類多、有收益、能賺錢。”村委會副主任余光友自信地說道。
在多重利好因素的耦合作用下,集中村的產業發展有本錢、農副產品有銷路、資源共享有渠道,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獲利,鐵佛寺鎮將該村確定為村集體經濟“消薄”先行示范村。由陜煤集團出資援建的合作社養牛場,現有西門塔爾肉牛近80頭,出欄時平均每頭?色@利3000多元;在蘇陜協作資金的撬動下,該村建有生態魚塘50畝,投放富硒魚苗15000尾、長江大閘蟹4000只,年底有望獲利10萬元;此外,由該村合作社種植的青紅花椒,今年首次采摘就售出200多斤。截至最近一次全縣集體經濟收益統計時,集中村集體經濟產生資產性收益超50萬元,成為全縣首批村集體經濟越過50萬大關的3個村之一,為全鎮壯大村集體經濟樹立了標桿。
“歸雁”經濟富鄉里
漢陰縣佳鄉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鐵佛寺鎮近兩年新增的第一家實質性民營企業,公司主營蠶繭收購和蠶絲制品生產加工,前不久公司負責人許安全隨同漢陰縣政府代表團遠赴上海,參加了第五屆進博會,并就公司生產的“錦漢”牌蠶絲被進行了展銷推介,這也是鐵佛寺鎮生產的蠶絲制品首度亮相國際舞臺。
后經了解,許安全是漢陰縣觀音河鎮人氏,曾在上海從事汽貿生意十幾年,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實力。去年底,鐵佛寺鎮招商小分隊在長三角地區開展叩門洽談時,得知許安全是從家鄉走出的商界精英。時任鐵佛寺鎮黨委書記羅濤主動找到他,向他介紹了漢陰本土正大力發展“歸雁”經濟的最新動向,并就鐵佛寺鎮蠶桑產業的市場前景作了系統分析,承諾如有意回鄉創業將給予最優厚的政策福利。在鎮上領導的真誠邀約下,許安全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回漢陰后第一時間去到鐵佛寺鎮實地考察。
走在連片的桑園,望著整齊的蠶室,一番考察后,許安全敏銳地發現這里的蠶桑產業大有可為,由此聯想到外界市場恰好對優質蠶絲制品有需求。在各方促成下,許安全下定決心在這里投資,開辦一家蠶絲被廠。很快鎮上配套建好了繅絲廠,協調了一間產品展廳,許安全的佳鄉源公司注冊成立。
隨著該公司的正式投產,鐵佛寺鎮的蠶繭有了最近的銷路和最好的賣價,蠶桑產業有了最高的附加值和最優的全鏈條。一顆顆潔白如雪的蠶繭就地抽絲成線、烘干除濕,制成了一床床親膚舒適的蠶絲被,在大山深處迸發出強勁的產業活力。自今年開張營業以來,許安全的蠶絲被廠累計收購蠶繭1.8萬斤、惠及蠶農50余戶,帶動就業20多人,將全鎮的蠶桑產業綜合產值提升至200萬元,較去年同期漲幅高于5倍,直接拉動了全鎮鄉村產業的迭代升級。
溫馨的營商環境是吸引游子回歸的重要因素,也是民營企業安家落戶的首選條件。與許安全一起在滬打拼的葉璞是土生土長的鐵佛寺人,看到老許回鄉投資且有模有樣,葉璞躍躍欲試。獲悉葉璞也有回鄉發展的想法后,鐵佛寺鎮黨委、政府聞訊而動,首先將其推薦為縣政協委員,發揮工商界人士的引領帶動作用。而后,在相關惠企政策的幫助下,葉璞以500萬元的注冊資本,掛牌成立了漢陰縣寶璞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流轉全鎮的閑置農田和林地,打造集農文旅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目前,該公司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前期業務,為鄉村華麗轉身孕育了勃勃生機。
在庭院經濟、集體經濟和“歸雁”經濟的并駕齊驅下,鐵佛寺鎮的軟實力與硬實力不斷增強,鄉村的外在形象與內涵氣質同步提升。該鎮黨委書記龍艷表示,“三個經濟”是全鎮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將在興村富民的實踐中釋放出鄉村振興的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