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祝小康
金秋九月,觀音河國家濕地公園碧浪翻滾,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蒼翠欲滴,花月灣主題公園百花綻放,引得無數游客駐足……
近年來,漢陰縣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有力有效推動林長制在漢陰大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建綠,筑牢責任體系。該縣全面推行林長制改革以來,縣委、縣政府先后7次召開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全縣總林長會議安排部署該項工作,建立縣、鎮、村三級林長制組織體系;縣委書記、縣長任總林長,12名縣領導任縣級副林長,構建縣級林長聯鎮、鎮級林長包村、村級林長入網格的分區責任體系,建立由792名林長、1025名護林員、61名監管員與51名執法人員組成的“一長三員”網格化管護機制,對全縣149.86萬畝林地進行分區管護。
該縣以林長制為總抓手,整合資源,整合力量,充分放大“林長制+業務”功效,推動全縣林業工作爭先創優。據統計,2022年全縣飛播造林1萬畝,森林撫育2萬畝,封山育林1.6萬畝,完成義務植樹65萬株,建美麗鄉村、庭院經濟示范村20個;推進平梁清河柿子樹、平梁太行道路、漩渦堰坪民宿、雙乳千畝荷塘等重要節點綠化;建設和改造提升龍崗、濱河、健康主題、花月灣等4處城市公園,縣城建綠地廣場4座,休閑綠地20余處。
護綠,繼往開來成效顯。位于漢陰縣城南4公里處的三元村,有一棵350多年歷史的古樹楓楊。這棵樹雄奇壯觀,遠望如云參天。據說,省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曾慕名而來為此樹題詞,引得游客紛至沓來。
經歲月洗練,仍常年蒼翠,三元楓楊何以“青春永駐”?在該縣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中可以找到答案。為持續做好古樹名木的保護及修復工作,漢陰縣有效整合社會各界力量和資源,為每一株古樹名木都頒發特殊的“身份證”,實行全覆蓋的掛牌保護。
該縣落實林業、森林公安、檢察院、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合執法協作機制,對森林資源進行動態監測,堅決制止打擊擅自占用林地、濫砍林木等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行為。發揮林長制網格系統優勢,采取“全域拉網、全程拉網、全體拉網、全力拉網”的做法,投入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資金1628萬元,全縣主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成災率控制在3‰以下;大力推行防火碼和“互聯網+森林草原防火”督查系統,投入經費30余萬元配備森林防火物資。森林防火工作實現秦東片區聯防“八連優”。
以智慧化手段賦能,建設“漢陰林長”APP管理平臺,形成“事件上報——受理——處理(交辦或督辦)”的閉環管理,全面實施林長巡林機制,截至目前,縣級林長巡林78次、鎮級林長巡林1641次,交辦督辦問題26個。護林員巡護系統App上報有效事件39個,辦結39個。
用綠,興林富民賦新能。積極探索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模式,積極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目前,全縣培育出規模林產企業30家,創建林農品牌17個,2021年全縣林業產值達17.6億元。
發揮生態優勢,做強旅游產業。成功打造出AAAA級景區1個、AAA級景區4個、6個省鄉村旅游重點村,積極申建漢陰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森林康養基地,實現了“生態受保護、經濟得發展、百姓得實惠”。
與第三方達成框架協議,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基地10萬畝,第一期建設6萬畝,項目貸款授信8.5億元。圍繞“雙碳”目標,扎實推動林業碳匯開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成為全縣深化林業改革的重要支撐。
依托美好生態,發展鄉村旅游,打造漩渦鳳堰民宿、雙河口古鎮、蒲溪盤龍桃花谷等一批旅游景點,讓村民吃上“生態飯”“旅游飯”,助力鄉村振興。
“下一步,我們將以更大的決心、更嚴的標準、更實的舉措,全面推進‘林長制’工作繼續向前,走出一條具有漢陰特色的‘林長制’促‘林長治’改革之路。”漢陰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李超表示。
綠染大地,香飄萬家。如今,綠水青山已成為漢陰的一張靚麗名片;三沈故里正以“綠”為筆,擘畫出一幅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壯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