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黃純田)自漢陰縣推行庭院經濟發展舉措以來,漢陰縣委編辦多次到幫聯的清河村深入調研謀劃推動“庭院經濟”建設,充分利用農戶庭院、地邊、路邊等閑置空間資源,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以小庭院帶動大經濟,助推鄉村振興,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三個注重”打造庭院經濟新引擎。注重示范帶動。以清河村被列為庭院經濟示范村為契機,優選、優先打造庭院經濟示范戶,發揮引領示范帶動作用。利用師徒幫帶工作機制,召開群眾大會、院落會20余次,廣泛發動群眾全面推進示范戶建設工作。截至目前,已發展庭院經濟示范戶35戶,家庭果園10個、家庭菜園25個、家庭花園20個,栽種果樹苗級藤蔓植物4700棵。注重破解管護難題。針對栽樹容易,戶樹難的問題,漢陰縣委編辦結合鞏固銜接聯戶實際,推行聯戶干部負責制,協助農戶管護樹苗,制定樹苗管護辦法和評定機制,解決農戶只栽不管或管理不善的問題。同時,村“兩委”成立工作專班,結合鞏固銜接入戶排查等工作任務,定期到戶查看樹苗管護狀態、樹苗長勢及成活率,對于栽種在村道路邊的樹苗,確定由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管護,確保樹樹有人管、樹樹都能活、樹樹長得好。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農戶房前屋后土地、閑散勞動力、路邊地邊閑置資源,鼓勵農戶種特色農產品,培育家庭手工藝品作坊,開發以柿子為代表的文化紀念產品和文創產品,懸掛在房屋邊,進一步充實庭院小景,形成一戶一景。
“三大方向”實現庭院經濟新融合。打造庭院觀光農業。采取微改造、精提升,打造小花園、微田園、采摘園的現代農業觀光院落。依托“清河花谷、百年柿鄉”百年柿樹、青巖寺等自然資源,打造集農耕體驗、觀光旅游、民宿吃住于一體的特色旅游村。按照“村集體合作社+農戶+企業”的發展模式,流轉土地打造采摘園,帶動群眾穩崗增收。拓展庭院農業體驗區。立足生態景觀和地理資源優勢,拓展一批現代體驗式家庭農業園,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拓展農業產業功能,推動庭院經濟從主要“賣產品”向更多“賣風景”“賣文化”的轉變。鼓勵有條件的農戶,打造民宿、農家樂、農耕園等休閑娛樂地,倡導游客自行耕種土地,農戶通過開辦農家樂、售賣農產品等方式實現穩定增收。壯大集體農業。以發展庭院經濟為契機,引進烤煙產業,依托“村企聯盟”對接合作社1家,打造千畝市級示范園1個,初步建立起種養結合、長短兼顧、合作社+農戶+企業的產業布局,今年烤煙產量40余萬斤,產值580多萬元,農戶增收同比增長15%,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8萬元。
“三大凝聚”孕育庭院經濟新希望。凝聚新鄉賢力量。通過健全鄉賢選用機制、選樹鄉賢典型,匯聚鄉賢力量,盤活鄉賢資源,激發新鄉賢人熟、事熟、政策熟等獨特優勢,用百姓的方法,解決百姓的事情,維護鄰里和睦、鄉村穩定。采納鄉賢建議打造串點成線的景觀5處,利用鄉賢集資資金修建村路、廣場景觀等設施4個。凝聚婦女的力量。廣泛發揮婦女群眾在立德樹人、鄉村文明、“五美庭院”等方面的作用,開展“美麗庭院示范戶”評比創建,全面提升庭院經濟示范戶創建水準,成立“媽媽檢查團”,按照“五美”“三健康”標準,評選“美麗庭院示范戶”12戶。凝聚志愿服務隊的力量。成立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村兩委聯合志愿服務隊,圍繞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活動,利用元旦、“3·5”學雷鋒日、清明、五一、六一、七一、國慶、“12·5”國際志愿者日和每月的主題黨日等重要活動,組織志愿者和公益崗位對全村農戶房前屋后、路邊、地邊栽種果樹苗進行施肥、修枝、澆水管護,進一步夯實庭院經濟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