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處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的漢陰縣堅持飛播造林,十年來累計飛播造林11.3萬畝,其中萬畝以上的飛播林7處。為青山披上綠衣,使禿嶺育成林海,曾經的荒山禿嶺長出茂密的植被森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漢陰得到了充分彰顯。
為保障飛播造林工作有序開展,漢陰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飛播造林區域,將管護責任落實到山到人,明確各自的責、權、利,當年觀察飛播區域出苗情況,次年開展播區成苗調查,5年后實施播區成效調查,并及時開展補植、補播、幼林撫育工作;強化飛播宣傳工作,完善管護制度,建立封護設施;對飛播資金進行專戶儲存,單獨建賬。
統計顯示,多年飛播造林,再加上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漢陰森林覆蓋率達67.5%,飛播造林為全縣森林覆蓋率提升貢獻了約9個百分點,林業收入在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占比42%。全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持續向好,漢陰在2019年被命名為“中國天然氧吧”。
如今,面對蔓延奔騰而來的綠色,沒有人會懷疑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植樹造林的成效。漢陰將繼續把飛播造林工作做好、做細、做實,加強飛播造林撫育管理,為漢陰林業生態建設和綠色產業發展再作貢獻,為建設富麗秀美的“生態漢陰”增綠添彩,讓老百姓實實在在地享受到生態環境改善帶來的巨大福利。
漢陰縣圍繞興林富民目標,十年來累計建成各類經濟林40余萬畝,核桃、油茶、苗木花卉、食用菌等林業產業逐漸成為農村主導產業。同時狠抓改革活林,壯大山林經濟。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縣)107萬畝林地產權明晰,群眾依托林地資源發展山林經濟產業積極性空前高漲,發展林下種植11萬畝,林下養殖200萬頭只。隨著漢陰生態環境的日益優化,吸引外出務工群眾“返鄉回流”,投入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庭院經濟,部分能人大戶通過“頭雁工程”培訓,發揮示范效應,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實現“在家門口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