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毅
“植保無人機施肥、噴藥,GPS土地測量儀助力機收、機種,氣象監測儀器實時監測土壤墑情、病蟲害情況”,智慧農業應用場景越來越常見。用“新農具”、干“新農活”、忙“新農事”,漢陰縣平梁鎮依托漢陰縣農業信息化建設項目,創新理念引領和技術引擎,傳統農業也朝著智慧農業大步邁進,呈現出勃勃生機。
“智能植保無人機功能強大,可負載10至40公斤,實現低空播種、噴灑、施肥,一畝地一分鐘即可完成作業,效率是傳統人工的30至60倍。沒有使用無人機之前,我們都是頭頂烈日,背扛噴霧器開展植保,沉重的藥桶背起來笨重影響效率,飛濺的藥水還會給人體造成傷害,有了無人機,這一切都解決了。”提起植保無人機的優點,石磊很是專業。
石磊是漢陰縣綠源家庭農場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不僅是機械方面的行家里手,也是一名無人機操作手。2015年,他懷著對家鄉的熱愛回鄉創業,流轉土地500余畝發展糧油生產、新品種試驗示范。2016年,他為改變“汗流浹背”的作業方式,奔著智慧農業的廣闊前景,毅然投資300余萬元,先后購置旋耕機、油菜收割機、自動插秧機、植保無人機、GPS土地測量儀等各類大中小農機設備70余臺(套)。
“過去用牛耕田,現在機械耕地,效率高得多,像這種大型拖拉機,一天差不多能耕50畝,效率太高了!因為耕作工具的變化,每年能機種、機防、機收5000余畝,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眼下又到了夏收、夏種的大忙季節,以前干完了活還得拿皮尺子量,干一塊量一塊,費時費力還不一定準確。自從有了GPS土地測量儀,沿著地邊走一圈,機收、機種的面積數據就顯示在儀器上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石磊美滋滋地介紹著自己發展智慧農業的體會和感受,滿臉喜悅之情。
綠源家庭農場只是智慧農業在該鎮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縮影。與傳統管理方式不同,智慧農業讓蠶桑生產經營“科技范”十足。漢陰縣興隆佳苑千畝蠶桑基地是該縣重點蠶桑示范園區,受人工、蟲害的影響,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蠶桑產業的快速發展。今年初,上級部門為其安裝了氣象觀測監控儀器和現代農業監測系統,努力破解“高效管園”的難題。基地以農作物監測數據為基礎,根據系統提供方案對土壤等環境進行調整,對癥施策,高效管理土地,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質量和產量。
“利用農業高清攝像機實時遠程監控作業情況,畫面同步傳回后臺;通過感應器,獲取作物生長的溫濕度、光照度、降水量等信息。我們是用大數據、智能設備等替代人工,希望打造出一個‘無人基地’。”談及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的轉變,興隆佳苑蠶桑合作社負責人蔡青很是興奮,他當即拿出手機,現場演示如何利用手機端查看作物田間生長情況。
從做“體力活”到干“智力活”,從收成“看天”到增收“靠技”……伴隨著新技術的加速涌現,“信息化、智能化”新模式的推行,“智慧農業”的落地生根,平梁“未來鄉村”將呈現出更美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