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歐立東 沈小雁)近年來,漢陰縣遵循機構思維向職能思維轉變,堅持優化協同高效原則,堅持“瘦身”和“健身”相結合,采取五項舉措,強化編制資源管理,優化機構編制資源配置,著力破解編制資源供需矛盾。
深化改革,盤活編制資源。著力構建“向改革要編制、向管理要編制、向優化服務要編制”的機構編制動態管理格局,充分挖掘編制潛力,優化機構編制資源配置。整合機構“減編”。在機構改革過程中,通過優化部門設置及職能配置,精減收回行政編制;堅持政事分開原則,將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職能回歸機關,將51個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整合為34個事業單位,通過整合精簡收回事業編制;積極推進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收回事業編制。履職評估“減編”。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組織編委會成員單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職能弱化、任務減少、人浮于事的事業單位進行履職評估,根據履職效果核減編制,提高編制使用效益。購買服務“減編”。積極探索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法和途徑,將政府部門或所屬事業單位承擔的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的基本公共服務、社會管理服務、行業管理與協調服務、技術服務等事項,交由市場主體承擔,原核定的編制精簡收回,實現政府“養人”到“養事”轉變。
科學調配,保證重點領域用編。為服務保障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保障教育、公共服務、農業農村等重點行業、領域的用編進人需求。制定《漢陰縣中小學校建設管理辦法(試行)》,對學校布局規劃、機構設置、編制管理、職稱評聘、隊伍建設、經費保障作出明確規定,規范中小學校法人機構設置、內設機構設置、校級領導職數設置,嚴格控制內設管理機構和非教學人員,推動教師上講臺;依據學校布局和生源流動狀況,采取“總量不變、動態調整”的方法,定期調整教學機構編制,破解大班額、集團化辦學、鄉村教學點和高中、職中招生改革等突出問題,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推進“五大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優化配置5個領域綜合執法隊伍編制150名;積極探索推進行政執法權限和力量向基層延伸下沉,調劑事業編制 50名組建了10個鎮綜合執法隊,實現了鎮級“一支隊伍管執法”工作目標。
嚴控總量,把牢進人關口。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優化配置”要求,嚴把“入口關”。堅持“量出為入”和“編制審批在先”原則,對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等進人計劃,首先由編制部門審核編制空缺情況提出用編意見,經編委領導審定同意后,方可申報計劃,從源頭上杜絕超編問題發生。遵循“嚴進寬出”原則,嚴格“三條線”管理,凡未經機構編制部門審批用編事項,組織、人社部門一律不得辦理人員招錄、調配、工資等手續,財政部門不予核撥經費,確保了機構編制工作的嚴肅性。
建立“周轉池”,讓編制“活”起來。積極探索“控制總量、動態調整、周轉使用、高效供給”的編制管理方式,通過爭取省市周轉池編制使用計劃、深化改革整合精簡機構核減編制、職能轉變推進政府購買服務核減編制、履職評估核減職能弱化單位編制、監督檢查清理收回單位長期空余不用或“吃空餉”編制等途徑,建立事業編制“周轉池”,有效破解編制剛性需求與嚴控總量、總量不足與結構不優等矛盾。2020年以來,下達事業周轉編制14名,用于高層次、緊缺人才引進,事業編制“周轉池”制度,讓“沉睡的編制資源”活起來,進一步提升了機構編制資源使用效益。
完善制度,強化監督檢查。認真執行《中國共產黨機構編制工作條例》及其配套法規,健全《編委議事規則》《機關事業單位申辦機構編制事項工作程序》等相關制度,從制度層面扎緊機構編制管理“籬笆”。強化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將機構編制工作納入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納入巡察監督范圍,建立與紀檢、組織、人社、財政、審計等部門協作配合機制,定期對各部門各單位的機構編制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嚴查違反機構編制法規的人和事,形成控編減編高壓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