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曦 王旭
全縣縣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同比增長17.44%,所有者權益同比增長153.78%,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8.75%,納稅總額同比增長182.42%……一組組數據繪就了一道道昂揚的上行曲線,標志著漢陰縣國有企業發展實現質效雙增,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通道。
新時期以來,國有企業經歷了多輪改革,但改革不會一蹴而就,在新的發展中總會產生新的問題。從2019年開始,漢陰縣迎難而上,下決心破解縣屬國有企業小散弱、管理落后、動力不足等問題,堅決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動力,著力優化資本布局,加大資產盤活整合,加快監管強弱補短,國有資本運營效率明顯提升,資產安全得到有力維護,國有企業煥發新活力,國有企業的政治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得到充分釋放。
“我們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企發展改革的系列指示批示精神,清醒認識到縣屬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存在的問題,真正認清國企‘壓艙石’的政治地位,理性、堅定地推動國企深化改革,不斷改革和完善國企領導機制、機構,持續健全監管體系,正確處理資本與社會的關系,改出活力、實力和合力,讓國企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信息化進程等方面真正發揮起‘支柱’和‘重要力量’的作用。”漢陰縣委書記劉飛霞說。
盤活——從23家到4家
23家國企總資產只有20多億,凈資產僅有3.9億,小企業資產只有兩三千萬,管理落后、職責交叉、同質競爭、負債率高、融資能力差,還有個別沒有運營業務的“僵尸企業”……與很多地方一樣,漢陰縣的國有企業小、散、弱,對縣域經濟發展不但沒有發揮應有的支撐性和引領性作用,反而有可能成為沉重的歷史包袱。
改革,只有靠深化改革,國有企業才能走向市場、適應市場、融入市場。2019年伊始,漢陰縣委縣政府主動作為、迎難而上,決定蹚國企改革的“深水區”,縣政府黨組會、縣政府常務會、縣委常委會、人大常委會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推進國企改革……決策層密集磋商、研究、推進,拉開了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的大幕。
“首先就是進行架構設計,對全縣縣屬國有企業進行優化重組,我們通過退出注銷一批、整合重組一批和保留運行一批的方式,實施優化重組,由條塊化向垂直化轉變,同時開展清產核資,賬要算清,將不良資產剝離,優質資產放進去,刮骨療毒,去腐生肌。”漢陰縣財政局副局長、縣公共資產經辦中心主任李超說。該縣聘請第三方機構對全縣縣屬國有企業全面開展了清產核資,通過查閱會計資料、調整會計差錯和重分類事項、核銷往來賬款、資產盤點核對和評估,歷時3個多月的艱苦細致工作,終于將錯綜復雜的歷史賬目整理得一清二楚,一舉摸清了縣屬國有企業家底。
真正到水里游了,才知道水有多深。蹚進改革的“深水區”,一波波浪頭襲來。漢陰縣糧食儲備購銷有限責任公司的改革就是一個“險灘”。由于歷史原因,糧儲購銷公司中有5名自然人持有7.14%的個人股,雖占比不高,但股東具有一票否決權。股東在很多發展問題上意見不一,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也難以統一,不但長期影響企業經營管理,還成為糧食儲備安全的一個隱患。
層層夯實國企改革責任
“這個馬蜂窩桶不得。”這是當時不少人對改革者的忠告。改革,必定會觸碰部分人的利益,稍有不慎,甚至可能引發新的矛盾。改還是不改?該縣政府在這個問題上幾乎沒有猶豫,必須改,只有改革才能盤活企業,才能充分保障糧食儲備安全。在糧儲購銷公司的改革上,該縣用足了政策,窮盡了辦法措施,開展數輪溝通磋商,精心制定個人股份回購方案,達到各方滿意的效果,成功完成了個人股份回購,拔掉了企業優化重組改革路上的“攔路虎”。
踏平坎坷成大道。2021年6月25日,漢陰縣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漢陰縣全面完成縣屬國有企業優化重組改革目標任務。為做大企業資產盤量,同步篩選了全縣行政事業單位部分優質閑置資產和經營性資產向發投集團新增注資3.39億元,對部分國企長期借用占用的財政資金依規轉增資本2.39億元,為發展投資集團公司增資擴股和企業“輕裝上陣”提供了保障,逐步實現了公司集團化運營。縣屬國有企業由改革前的23家,優化重組為4家。
放開——讓董事會真正“董事”
改革后,6家重點縣屬國有企業的股權統一調整劃轉至縣發投集團,授權縣發投集團對其履行出資人職責,更好地發揮集團公司職責權利和資源調控配置作用,全縣國資監管實現了從扁平化管理到垂直化管理轉變,形成了縣國資監管機構監管一級企業,縣一級企業監管二級、三級企業的監管模式,政府部門不再直接抓企業的具體業務。
國企助推縣域重點項目建設
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讓政府和企業都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出臺的《漢陰縣縣屬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辦法》,列明了政府、財政、審計、行業主管部門及企業對資產資本監管的權責清單,防止職能交叉重復和監管真空地帶出現,哪些事項政府直接管,哪些事項由企業依法自主決策,一目了然,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格局,實現了財政部門履行出資人職責、行業主管部門履行政策支持和行業監管職責的雙重管理的目標。
作為漢陰縣投融資開發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王發萍曾經幾乎是個“光桿司令”,公司連她自己一起只有兩個人,業務也只有財信擔保一項。在這一輪國企改革中,投融資開發公司完善了法人治理結構,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設置到位,公司還內設行政綜合部、項目運營部和財信擔保分公司3個部門。
公司的逐步壯大也讓王發萍有了底氣,瞅準市場機遇,通過董事會決策,大大拓展了業務范圍,陸續控股成立了文化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發龍實業有限公司。截至2021年12月,投融資公司資產總額達4.54億元,同比增長45.05%;負債總額1.49億元,同比下降13.72%;資產負債率32.82%,同比下降22%;實現營業收入462萬元,上繳稅金187萬元。
受惠于新機制的當然不止一家企業,漢陰縣已為10戶一、二級企業配齊董事48名、監事50名,保證外部董事比例,各企業基本形成由董事長、職工代表、國資監管機構和行業主管部門為主的董事會架構,為企業科學決策、民主決策、體現出資人要求提供了保證。
通過打通機制“堵點”,漢陰縣暢通了國企負責人選用渠道,先后選派9名科級領導、3名非科級人員到國有企業任職,明確“一企一策”考核指標,為國企負責人兌現有競爭力的薪酬。同時,積極探索職業經理人制度,為2家企業探索配備2名職業經理。
立足激發企業的活力和動力,該縣還出臺了《關于深化縣屬國有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實施意見》,縣屬國有企業全面實行員工公開招聘制度、勞動合同制管理制度,完成公開招聘員工67人,所有企業實行崗位績效工資管理,按需聘人、按績取酬成為企業員工管理導向,為吸引更多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提供了堅強制度保障。
造血——從20億到50億的飛越
走進漢陰縣陜南民俗文化步行街,鱗次櫛比的民俗風情建筑映入眼簾,非遺展覽館、民俗館、富硒糧油品牌展銷中心、電商中心等已建設完工,正等待著招商入駐。這是漢陰縣文化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的“大手筆”。漢陰縣文化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年輕的國有控股企業,短短時間已走出了一條以文化產業為主導、以平臺建設為切入點、多元化協同的發展之路,2020年上繳稅金1130萬元,被漢陰縣政府表彰為2020年度全縣納稅大戶,預上繳國有資本收益 3000萬元。而在改革前,還沒有一家國企一年繳稅超過百萬。
漢陰文投公司承建的非遺展覽館
國有企業的發力,承接了市場缺位補位的經營活動,大大助推了縣域重點項目和民生實事建設,有力支持了脫貧攻堅,保障了群眾物質文化需求。截至2021年12月,縣屬國有企業總資產50.13億元,同比增長17.44%,所有者權益13.51億元,同比增長153.78%;實現營業收入1367.78萬元,同比增長48.75%;納稅總額2476.45萬元,同比增長182.42%;實現國有資產收益3000萬元。
隨著活力煥發和實力增強,國有企業對縣域經濟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也進一步釋放。月河工業園區公司完成標準化廠房建設7萬平方米,其中中小企業孵化園富硒農副產品加工標準化廠房6萬平方米建成并交付企業使用,富硒食品孵化園車間1萬平方米順利完工,為招商引資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漢陰文投公司建設的美食體驗中心靜待商家入駐
投融資公司持續發揮好財信擔保、還貸周轉金和紓困基金“四兩撥千斤”作用,幫助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緩解融資難題。為21戶企業發放財信擔保貸款33筆共計金額1.6億元。創新建立還貸周轉金和紓困基金,其中還貸周轉金總額達到4280萬元,紓困基金300萬元,與商業銀行合作放大基金規模至1500萬元。累計為企業發放資金157筆,借用還貸周轉金6.96億元,協助企業倒貸10.16億元,為2家企業發放4筆紓困資金共計1200萬元。
為鞏固供水安全脫貧攻堅成果,農村供水公司扛牢社會責任,全力做好各鎮邊遠村供水工程的運營管護,保障廣大群眾的飲水安全。實施了農村供水維修養護項目,開發40名管水員公益崗位。面對2021年的多輪強降雨,公司積極作為,克服重重困難,保障全縣人民用水。
面對經濟下行、疫情交織、風險增多的困難壓力挑戰,國資國企發揮了“穩定器”“壓艙石”作用,不但實現了自身發展,也幫助民營企業渡過難關,成為縣域發展的強大引擎。
鑄魂——紅色基因永不變色
漢陰縣在國企改革中始終將黨建擺在突出位置,按照“管資本與管黨建相統一”的要求,作為國資監管機構的漢陰縣財政局扛牢國企黨建政治責任,強化縣屬國有企業黨組織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及作風建設,充分發揮國企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現在國企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顯著增強。
在頂層設計、機構職能和管理體系等方面進行有機銜接。選派黨建指導員、選配黨員領導成員、聯合成立黨支部……漢陰縣采取多種方式,積極創造條件成立黨組織。截至2021年7月底,全縣累計成立國有企業黨支部9個,實現了國有企業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同步實現了“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支部書記、董事長“一肩挑”。
抓牢抓實國企黨建
2021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復雜,備用防控隔離點建設迫在眉睫,漢陰縣城建公司充分履行國企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在資金緊張情況下,墊資1600萬元,僅僅2個多月時間就完成13層疫情防控隔離點建設,現在隨時可投入使用。漢陰縣城建公司董事長李紀林說:“國企永遠要姓黨,關鍵時刻要頂得上。公司始終把黨建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按黨建工作要求進一步修訂《公司章程》,讓國企的紅色基因煥發出新的能量。”
在黨建引領下,國有企業關鍵時刻站得出來、頂得上去,把責任和擔當書寫在了疫情防控、鞏固銜接等主戰場上。4戶國有企業為17戶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房租61.8萬元、8戶國有企業為抗疫捐款 37.5萬元、8戶企業結對幫扶3個村、2戶企業結對“三聯”共建2個村、持續選派第一書記和駐村隊員4名、落實職工幫扶困難群眾139戶……
根上改、制上破、治上立,國企雖然逐步趟過改革“深水區”,但創新的步伐始終不會停止。“改革就像跑步一樣,跑的時候要根據體能、心率調整快慢,該加勁兒時加勁,該勻速時勻速,該慢走時慢走,沒有完成時,得一直向前。總之,政府有決心,我們就有信心。”漢陰縣發展投資集團董事長王良斌笑著說,“明年你們會看到更新的發投集團。”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漢陰縣財政局緊緊抓住國企三年行動計劃的機遇,務實謀劃制定“十四五”國企發展規劃,一場新起點的國企改革戰役已悄然打響。眺望前行之路,漢陰縣所有國企國資人都躊躇滿志,倍感國企的前景海闊天空,一定會在市場的藍海中逐浪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