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義林 沈官星
漢陰縣有人口31.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近27萬。針對全域脫貧摘帽后出現的農業產業跨村發展、易地搬遷群眾跨村居住、資源要素跨村流動的新情況、新動向,漢陰縣于2020年全面推行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三聯”工作機制,全縣各級黨組織以支部聯建為核心,以產業聯盟為路徑,以資源聯享為目的,優化基層組織設置、產業組織形式和資源配置方式,打通地域、行政、行業限制,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推動區域化協同發展。
平梁鎮興隆佳苑社區共居住443戶1749人,均是來自周邊6個鎮的搬遷群眾。如何讓群眾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成為社區黨支部的頭等大事。平梁鎮興隆佳苑社區黨支部書記歐波表示,搬遷群眾在社區沒有土地和固定收入,存在返貧風險。漢陰縣委推行的“三聯”工作機制,為破解該難題提供了路徑。
當時,搬遷群眾每戶都有一筆產業獎補資金,苦于沒有發展產業的土地資源。而相鄰的興隆、西嶺2個村有大片的閑置土地,但缺乏項目資金和技術支持,都同樣面臨發展難題。平梁鎮黨委把興隆佳苑社區黨支部與興隆村、西嶺村黨支部結成聯建對子,從規范“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做起,互派干部掛職,實行支部以強帶弱、先進帶后進,共商發展思路,共解發展難題。
“我們聯建后,統一思想共識,打破村域界限,流轉土地2000多畝,建標準化密植桑園1500畝、養蠶工廠20處,發展林下養雞15000只;與西嶺村茶葉專業合作社聯合研發桑葉茶,提升附加值。去年實現利潤110萬元,實現了村集體、涉農企業和農戶‘三方受益’。”歐波介紹說。
澗池鎮紫云南郡社區安置了來自10個鎮易地搬遷群眾691戶2685人。為破解土地稀缺對搬遷社區發展的制約,紫云南郡社區黨支部與相鄰的紫云、中營、樅嶺等6個村黨支部結成區域化聯建對子,區域化連片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建成農業園區、社區工廠。
漢陰縣騰發五金制品公司是入住園區的第一批受益企業,兩年多來,該公司生產的藤編產品市場不斷拓展,效益也逐年上升。“廠房寬敞了很多,交通也方便了。在黨支部工作人員的組織下,周邊群眾在這里培訓就業,大大提高了廠里的產量,擴大了銷路。”公司負責人趙德軍說。
同時,該社區成立南郡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在紫云村、中營村等流轉土地1200畝,建設以蔬菜種植、育苗孵化、物流中轉、綜合營銷為一體的產供運集散中心,帶動聯建村(社區)群眾660戶發展果蔬產業。紫云南郡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霞說:“我們通過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建成農業園區、社區工廠,使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漢陰縣把推行“三聯”工作機制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著眼產業規模覆蓋、產業鏈條延伸、優勢資源互補和支部以強帶弱等需要,按照村村聯、村企聯、城鄉聯、內外聯等方式,實行支部結對聯建或區域聯建。86個村村、90個村企、112個城鄉、8個縣域內外聯建對子,通過隊伍共帶、產業共育、大事共辦、難題共解,有效破除產業鏈延伸、區域共同發展障礙。2020年,該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201元、增幅7.9%,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清零,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32.2億元,農業增加值達19.19億元。2021年前6個月,全縣生產總值53.1億元,同比增長14.7%。
“通過推行‘三聯’工作機制,把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力量聚合的理念從各村內部擴展到外部,促進各類發展要素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更廣空間流動,推動各村抱團發展、區域協同發展,有效解決了黨建與發展結合不緊密、產業發展不充分、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推動形成了抓黨建促脫貧成果鞏固、促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漢陰縣委書記劉飛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