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陳俊
立秋以后,漢陰縣漩渦鎮大漲河村的牛棚里十分熱鬧。“快出來了……出來了。”隨著一聲歡呼,牛犢終于順利落地,這是牛場今年迎來的第5個“新成員”。
大漲河村位于漢陰縣漩渦鎮的鳳凰山腳下,高山上的河水自北向南穿流而過,形成狹長的河谷地帶,造就了這里溫暖濕潤的氣候環境。這里一直有養牛役用、肉用的傳統生產習慣,但以農戶自養為主,總體生產水平不高,普遍存在良種覆蓋率低、飼養水平低、產出率低的問題。
怎樣能讓養牛形成產業,開拓致富門路?一直是鎮村干部所關注的問題。直到2020年下半年,依托蘇陜協作項目的支持,村合作社牽頭,在半山腰上建起了850平方米的養牛場,徹底改變了傳統養牛散、小、弱的局面,養牛產業才真正成為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吳曉松原是大漲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于身體殘疾,不能外出務工,但他脫貧致富的心一點也不少。2015年,他辦起了家庭農場,在家養起了牛。在脫貧攻堅政策扶持下,他的養牛產業逐漸紅火起來,并且他憑借多年的養牛技術順利在2018年成功脫貧,還被評為市級脫貧標兵。
在大漲河村,還有很多這樣的養殖散戶,村合作社建起了牛場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讓村里散養農戶形成合力,把養牛產業做大。鎮村研究后決定采取“村黨支部+合作社(家庭農場)+規模養殖場+養殖戶(困難群眾)”的組織管理模式,通過牛場的引領示范,共享牛品種選育以及牛只管理、防疫、銷售等方面的經驗,促進家庭農場、養殖大戶和能人擴大養殖規模,并帶動周邊困難群眾增收致富。
與此同時,該村合作社請來專業人士為有意愿發展養牛產業的21戶農戶傳授養牛技術,積極推廣玉米、牧草等農作物種植,再從農戶手中收購秸稈,將其作為牛的飼料。這樣一來,不僅為養殖提供了飼料保障,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還降低產業經營成本,實現產業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近幾年,村集體帶頭、以合作社為主體、農戶廣泛參與的發展模式在漩渦鎮逐漸成熟,該鎮堅持以茶葉為主,促進林下特色產業發展,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快速發展,帶領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