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鄧永新
“我們漢陰縣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除了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三位新文化運動先驅,還有何振亞、沈啟賢、楊棄三位開國少將,還是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發源地。”近日,在紅色文史資料走進軍營活動中,漢陰縣政協文史研究員曾發高向駐軍部隊官兵介紹到。
這次活動是漢陰縣紅色史料宣傳推廣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漢陰“三沈”文化和共和國三位開國少將、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文史資料走進社會各界視野,漢陰縣政協紅色文史資料征編工作得到了廣泛關注。與此同時,漢陰縣政協開展紅色文史資料走進黨政機關、中小學校、基層社區、部隊軍營等主題活動,本地紅色文化成為了黨史學習教育的有效載體。
為建立文史資料,漢陰縣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先后帶領文史資料征集組十二次外出,分赴京津、大連、沈陽、哈密、延安等地,行程共計1萬余公里,累計征集到圖片史料600余幅,文字史料290余萬字,影像資料50個片段,實物22件,為文史資料編撰奠定了堅實基礎。漢陰縣政協在五年半時間里,本著大海撈針般征集,繪畫繡花般編纂的做法,把三位將軍的專輯編輯出版,呈現給了社會各界。
“紅色史料征集工作要和時間賽跑,晚一段時間都會造成巨大遺漏。”這是全體征集組成員最大的感悟。
2019年,漢陰縣政協文史資料征集組再次赴京津地區征集何振亞將軍史料,本來想和將軍的妻子馬倫女士深入交流,可是當征集組成員到達時,馬倫女士卻已去世,無法進一步挖掘史料。在后期文史資料征集過程中,征集組成員都在出發前做足預案,提前聯系好需要到訪的機關單位和當事人,爭取以最快的速度搶救文史資料,使之留存完整檔案資料。
經過5年多時間的緊張征集整理,何振亞、沈啟賢、楊棄三位開國少將專輯已完成出版。漢陰縣政協文史資料征集工作經驗也受到了兄弟市縣政協的廣泛關注,在和兄弟市縣政協的交流活動中,漢陰縣政協毫保留的介紹文史資料征集工作經驗,相互取長補短。
通過漢陰縣政協團隊的不懈努力,漢陰縣政協被省政協評為“全省政協文史工作重點縣建設先進單位”“全省政協文史工作先進集體”“政協文史委宣傳工作先進單位”。《漢陰文史資料》第八、第九、第十三輯獲“全省政協優秀文史資料圖書”。截止目前,漢陰縣政協文史資料已編輯出版14輯。
紅色史料既要征編好,更要宣傳好。漢陰縣政協通過讀書分享會暢談紅色史料學習心得,組織文史研究員和機關干部到包聯村開展紅色史料宣講。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漢陰縣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和機關干部走進紅色場館開展現場教學。今年5月11日,漢陰縣政協機關組織政協委員、機關干部在蒲溪鎮楊棄將軍故居組織現場教學,邀請楊棄將軍族親講述楊氏“四知堂”來歷,楊棄將軍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將軍對身邊親屬嚴格要求,不為親屬謀私利的可貴品質,引導政協委員、機關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學習革命先烈服務人民群眾的品質,弘揚革命先輩優良傳統。
在加強自身紅色文史資料學習的同時,漢陰縣政協發動以曾發高為代表的文史研究員,開展紅色文化義務宣講活動,到省內外為社會各界宣講漢陰本土紅色文化。特別是今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僅曾發高就為漢陰社會各界、人民團體義務宣講紅色故事38場次,使本地紅色文化得到了有效傳播。
“通過征編紅色史料,編撰文史專輯,以此緬懷先烈、鑒效先賢,更好地弘揚漢陰的紅色文化,傳承漢陰的紅色基因,最終達到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目的。”漢陰縣政協秉承這一理念,促使文史研究員和機關干部在征集文史資料過程中受到革命先烈精神熏陶,在內心上受到觸動,從而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