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謝傳友
眼下,正是夏蠶上蔟作繭的時間,走進漢陰縣雙河口鎮斑竹園村的桑樹種植基地,連片的桑樹,滿眼翠綠,洋溢著生機勃勃的景象。桑農們正忙著采摘桑葉,蠶室內一架一架雪白的蠶繭格外引人注目,沙沙作響的聲音如同優雅動人的樂曲。
養蠶業是雙河口鎮青泥河流域的傳統產業,由于養殖戶沿用傳統方法種桑養蠶,效益不高。近幾年,雙河口鎮按照農村產業“三變”改革要求加快改革步伐,“三個一”產業發展模式應運而生。養蠶專業合作社成立了,鎮上統一組織對農戶進行蠶桑產業方面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并制定相應獎勵機制,調動農戶養殖積極性。
“我們合作社種了300多畝的桑樹,通過到外地學習考察,買進了第一批幼蠶來試養。養蠶一個多月就能抽絲結繭,到今年7月份之前我們總共能養9批,半年下來保底收入能達到2萬多元,合作社負責人楊小芳欣慰地講道。
“現在我年齡也大了,干過重的體力活身體也吃不消,外出打工也找不好找活,我現在在自家門口養蠶,每月在合作社養蠶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資,未來還能領到合作社的分紅股金,這解決了我之前的后顧之憂,現在政策很好,我對發展村上養蠶的信心更足了。”在蠶室務工的王運芬這樣盤算著。
據合作社負責人楊小芳介紹,“今年春季僅僅20天春蠶就賣了1萬元左右,現在第一批夏蠶剛剛賣完,5張賣7000多元,我們還計劃養殖秋蠶,預計今年養蠶總收入超過3萬元”。
目前,該鎮在多個村種植桑園800余畝,建有標準化養蠶基地2000余平方米,桑蠶產業已成為該鎮一項生態產業、扶貧產業和民生產業。“下一步我們通過土地流轉,進一步推進規模化養蠶示范基地建設規模化、機械化發展桑蠶產業,讓小小的‘蠶寶寶’吐出纖細蠶絲,編織出產業轉型、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新絲路’。"談到該鎮蠶桑產業發展的前景,雙河口鎮蠶桑產業負責人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