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康
在漢陰縣澗池鎮的蠶繭收購站,養蠶戶正在排隊為蠶繭過秤,看著白花花的蠶繭變成鈔票,養蠶戶心里樂開了花。
澗池鎮養蠶歷史悠久,在該鎮的五坪、王家河等村,還保留著成規模的老桑園。長期以來,因為養殖周期短、回報收益高,養蠶一直都是農村群眾增收的重要方式。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養蠶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市場經濟現代化、規模化的需求,許多年輕一代“養蠶人”選擇外出務工。
近年來,為重振澗池蠶桑產業,該鎮積極規劃產業布局,大力推行科學養蠶技術,推動蠶桑產業上規模、上質量,先后在五坪、王家河等村新栽和改造桑園3500余畝。今年,該鎮養蠶形勢大好,春季兩批次共計發放蠶種653張。
清晨,太陽還未露出山頭,五坪村村民文尚佑的家門口已經擠滿了人,他們是等待分發蠶苗的養蠶戶,不到一個小時,幾十欄蠶苗已全部分發完畢。
“五坪村養蠶采取的是小蠶共育的方式,由本村養蠶能手統一將蠶種培育成三齡大的蠶苗,然后再分發給養蠶戶。這樣做是因為蠶苗在三齡前會經歷3次蛻皮和2次睡眠,對養殖技術要求高,交給養殖能手養殖,可以有效降低養殖成本。”說這話的人是五坪村蠶桑產業的“老專家”郭昌和,今年年初他剛從五坪村黨支部書記的職位上退下來,退休后又忙在桑園里、蠶架旁。
交蠶苗的日子近了,郭昌和也忙碌了起來,帶上蠶藥,騎上摩托,他要去看看村里4個小蠶共育點。除了4個小蠶共育點,五坪村還有148戶農戶參與養蠶,其中能人大戶就有32個,前兩批春蠶五坪村已經發放蠶種325張。
夏德巧和丈夫一起養了37張小蠶和3張大蠶,她看著蠶簇里的“銀元寶”,算起了收入賬。“今年蠶價好,每期養40張左右的小蠶,差不多收入3600元,養大蠶每張可以收入3000元,我和丈夫兩個人干一年能有5萬元收入。”
新養蠶技術的推廣也“催化”了蠶桑產業,在該鎮蠶桑主產區,標準化蠶室相繼落成,現代化生產設備的投入使用,實現了蠶桑產業現代化、規模化。
在王家河村佳合蠶桑合作社,負責人黎其運正在調試小蠶共育室的恒溫恒濕設備,在一塊液晶顯示屏上,清楚地顯示了室內的溫度和濕度,機器自動調節蠶各階段適宜的溫度和濕度,解放勞動力的同時還保證了產量的提高。小蠶共育室的旁邊便是標準化蠶室,800平方米的蠶室內陳放著數十個省力化蠶臺,這些蠶臺是郭昌和根據多年養蠶經驗自己發明的,該項技術已于2020年取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正被廣泛推廣。
“和傳統的蠶架相比,省力化蠶臺操作簡便、搬運方便、節省空間,減少了除渣程序,以前需要七八個人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3個人就能完成,節約了勞動力。”據黎其運介紹,合作社每期可以養近20張蠶,最高峰每天將消耗近兩千斤桑葉,一年下來可以創造15萬元的收入。
“現在王家河村與五坪村也結成了聯建對子,未來我們將聚焦蠶桑產業的現代化轉型,加大產業科技投入和蠶絲被、蠶沙枕等副產業的開發,將蠶桑產業做大做強。”談到澗池蠶桑產業發展,黎其運心中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