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輝
時下,正值夏季農忙季節,素有“陜南富硒水稻之鄉”的漢陰縣富硒水稻插秧作業拉開序幕。沿著漢陰縣城關鎮中壩村一路向西,夏日的陽光映照在月河兩岸鏡子般的水田,鄉親們在田間穿梭插秧,一行行秧苗整齊地排列在田間,伴著鄰里鄉親插秧拉歌的歡笑聲,農田里一派繁忙景象。
“我們種植的稻秧有良香粳和桂朝兩個品種,這是農技專家結合我們中壩村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建議的品種,每年插秧前先統一培訓。我連續3年都種10畝以上,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按生態種植要求只上有機肥,長出來的糧食很受歡迎,每年能賣上萬斤谷子。”種糧大戶老李美滋滋地說。
在漢陰縣轄區,像老李這樣的種糧大戶還有不少,他們一起享受著漢陰縣科技賦能保糧增收的紅利。近年來,該縣以打造“富硒大米之鄉”為牽引,積極推進國家耕地保護和科技興農政策,落實產業獎補、糧食直補等惠農政策,積極鼓勵農民大力發展富硒水稻種植,轄區“兩山一川”10個鄉鎮按照地理環境不同,因地制宜地發展粳稻、秈稻等富硒稻10萬余畝,漢陰富硒大米逐步成為了該縣農旅富硒產業的標簽,在第五屆中國富硒生態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漢陰縣被授予“中國十大富硒之鄉”榮譽稱號。
為確保富硒水稻綠色生態、質量效益連年提升。近年來,該縣積極開展科技興農技術服務,通過設置示范田、舉辦培訓班、開展田坎教學等方式,推廣肥地養田、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和病蟲防控技術,出臺禁止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規定,指導農戶抓好日常田間管理,確保了富硒水稻這一農業支柱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種稻有補貼、收稻有銷路,農戶們都很樂意發展富硒水稻。為確保農戶發展富硒水稻產業得到有效保護,該縣積極探索“黨建+企業+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在村集體合作社的帶動下,組織農戶與轄區糧油企業簽訂訂單協議,按照不低于市場價格對富硒水稻兜底回收,讓農戶的糧食生產不愁銷路。
據了解,漢陰縣作為我市富硒農產品核心區,依托富硒資源和生態優勢,圍繞“綠色生態、富硒保健”目標,以打造富硒特色高效農業產業鏈為突破口,每年種植富硒水稻10萬畝以上,持續帶動12000余戶農民產業增收,形成了生態強縣、科技興農、農旅富民的農業振興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