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輝
“人越勤快、身體越好,人越懶惰、病越欺人。每天編幾個竹筐和籃子,不但能增加點收入補貼家用,還能活動手腳,心情也舒暢不少……”家住漢陰縣鐵佛寺鎮銅錢村的汪德志,用簡單而樸實的話概括了自己對幸福生活的理解。
汪德志今年63歲,自15歲開始,他就跟隨父親學習竹篾編織手藝,這一編就是47年,雖然靠這個手藝不能實現大富大貴,但在汪德志眼里,這門傳統手藝不能丟。每天忙完農活,他就會拿起柴刀破竹劃篾,嫻熟地編織著竹筐、菜籃、竹椅等篾具。
“過去家里條件不好,我和老伴也時常患病,這幾年通過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交通方便了,住房安全了,我們老兩口身體也好了,家里通過產業貸款養了5頭豬,50只雞,種了7畝中藥材,每年都有三四萬的收入,生活也越來越好……”提起近年來家里的變化,汪德志侃侃而談。
提起竹篾編織手藝活,汪德志有自己的理解。現在市場上的成品編織器具比較多,自己的傳統編織手藝掙不了多少錢,但是堅持下去的理由只有一個:“把編織的篾具按平價提供給需要的人,總有用得上的人,自己閑著也是閑著,誰給個手工錢,我就幫誰編。”
汪德志這種樂于助人的做法很受鄰里鄉親待見,誰家缺個菜籃子和竹筐,都會跑到他家里交上手工錢預定一個,大家喜歡聚在他家看他破竹取材、劃蔑剖絲,一邊拉著家常,一邊欣賞老汪嫻熟地編織過程。
“這些年,黨和政府給我們送政策、送健康、送溫暖、送技術,我們老兩口在家里發展產業,兒子通過實用技能培訓在外務工,家里的收入穩定了,生活條件也大大改善了,我們很滿足。現在我覺得,脫貧之后,我們還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幸福生活。”妻子黃慧蘭也支持汪德志的做法。
據了解,汪德志每天靠編織篾具也就能掙四五十塊錢手工費,但勤勞的人都有一個幸福的理由,“不等不要靠自己。”
從汪德志堅持篾編這項傳統手藝看,他用勤勞雙手編織的不僅僅是各種農用篾具,還向鄉親們傳遞了勤勞致富的正能量,更編織了一個屬于自己的致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