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吳靜文
為更好地鞏固脫貧成效,接續鄉村振興,漢陰縣緊盯穩脫貧、防返貧的目標,在產業扶貧、搬遷后扶、健康扶貧等方面探索實踐,創新推出多項可推廣、可復制的特色經驗。
為破解產業發展短小散、集體經濟薄弱和脫貧不穩、增收無門等問題,該縣推行“三個一”產業扶貧模式,發展茶葉、蠶桑、獼猴桃等農業特色產業種植5.9萬畝,采取劃地到戶、分工分業、委托代管、務工取酬等方式,讓貧困戶至少選擇1種帶貧方式,將其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五坪村位于澗池鎮以北9公里,該村依托“三個一”產業扶貧模式,帶頭成立蠶桑養殖合作社,密植桑園達1028畝,2020年全村養蠶1006張,產繭42.3噸,蠶桑總產值突破2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3503元。
“以前家里總是緊緊巴巴的,自從我在社區工廠上班以后,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做工,每個月能掙2000塊錢左右,家里一下就顯得寬裕多了。”家住澗池鎮紫云南郡易地扶貧搬遷小區的謝祖菊因為家里有老人孩子,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事情干,一家人的花費就落在丈夫一人的肩上。自從社區工廠開工,她就到社區工廠去上班,下班還能到附近產業園區務工,一下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
為增強搬遷群眾后續發展力,真正達到搬得滿意、住得安心、收入穩定,漢陰縣結合實際,全面推廣“一個支部引領,三大載體支撐,八個中心服務”的“138”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管理模式,實現產業、就業、服務“三個全覆蓋”。
該縣聚焦用好管好扶貧互助資金,探索成立一個總會、開發一套系統、夯實三級責任、實行三卡評級、推行1:1配股的“11331”扶貧互助資金管理模式。為保障貸款資金安全,村上還成立了聯保小組,再加上貧困群眾貸款享受財政貼息,村級互助資金協會已成為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的“信用卡”,真正發揮了小資金撬動大發展的作用。
近年來,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該縣著力構建各方出力、合力攻堅的脫貧攻堅工作格局,撬動各方資源投入到脫貧攻堅主戰場。中國建行和陜煤集團在漢陰累計派駐73名掛職領導和幫扶干部,共投入扶貧資金7500余萬元,還有江蘇溧陽、東航集團、西安外事學院均紛紛伸出援手,在教育、醫療、產業、就業、消費扶貧等多方面支持漢陰脫貧攻堅。
同時,采取“黨建+X+貧困戶”的方式,將企業黨組織與脫貧攻堅緊密聯結在一起,讓貧困群眾參與并分享企業收益。探索精準扶貧模式,發動各志愿服務隊伍、民間公益志愿組織和廣大志愿者,廣泛開展精準扶貧社會志愿服務行動。漢陰博元公益組織自2017年開始在觀音河水源地周圍、月河沿線選定貧困戶,通過培訓組建“御源軍”,讓貧困群眾在居住地河道、道路等地撿拾垃圾,每月向每位“御源軍”支付1000元工資,該項目幫助觀音河鎮、城關鎮58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并穩定增收。這種公益扶貧方式在全縣推廣,共計開發“護路員”“護河員”“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14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