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培
“李參謀,這會有空么?想向您請教一個問題。”
漢陰縣澗池鎮棟梁村村干部都把李從林叫為“李參謀”,因為大家每次遇到難題,都會找這個有著30年工作經驗的漢陰縣財政局財政干部解決。
2018年1月,51歲的李從林主動申請到漢陰縣澗池鎮棟梁村駐村扶貧。棟梁村位于澗池鎮以西4公里,轄9個村民小組,其中最遠的一個組離村部來回7公里。為了盡快融入到工作中,他開始到各家各戶去走訪,了解情況。一組到五組的貧困戶相對集中,但是六組到九組的貧困戶居住比較分散,有的戶要走1個小時才能到,但他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走完了全村的貧困戶和非貧困戶。
在入戶走訪的過程中,他意識到,要想把每一戶的情況熟記于心比較困難,于是他萌生了手繪棟梁村村情地圖的想法。每到一戶他都在地圖上進行標注,居住地點、貧困戶姓名,將9個村民小組的扶貧地圖全部繪制了出來。大家都說有了地圖就像有了導航,為干部入戶指明了方向。隨后,李從林繪制的手工地圖印制成了在冊貧困戶分布示意圖。
“我要和楊世明離婚,過不下去了。”接到村民張德云的電話,李從林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騎著電動車到楊世明家。趕到家時,看到桌子椅子東倒西歪,兩個人各站到一旁悶悶不樂。李從林見狀,立馬將桌椅擺好,安慰兩人,等情緒緩和后詢問了前因后果。了解到老兩口鬧矛盾的經過后,他先是從自身經歷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告訴楊世明和張德云:“兩口子吵架不稀奇,床頭吵架床尾和,夫妻哪有隔夜的仇。”一兩句話就把不和諧的氣氛緩和了。
73歲的張德云和67歲的楊世明是澗池鎮棟梁村五組的貧困戶,家中只有老兩口,因為性格不合經常吵架。尤其是老兩口取養老保險和低保收入時,因為分配不均而大打出手。每次李從林都從中勸導,耐心講解。如今老兩口幾乎不吵架,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吃飯了沒有,最近身體咋樣啊?”
“飯吃了,就是屋里沒有電了。”
聽到這句話,李從林連忙來到劉全發家,經過幾番查看,發現原來是電卡需要升級,于是李從林騎著車到澗池鎮供電所幫助將電卡升級并繳納了電費。73歲的劉全發是澗池鎮棟梁村的五保戶,平時生活起居都是一個人,從鎮上到他家有幾公里遠,不會騎車的他每次繳費都很困難,年齡太大也不會用智能手機,所以每次李從林經過他家時都要問一遍,吃飯了沒有?最近身體咋樣?有沒有什么事可以幫著做的?
李從林經常和第一書記一起走訪全村所有貧困戶,用自己的農村工作經驗,教第一書記與貧困戶溝通交流的方法,拉近與貧困戶的距離。現在第一書記已經成長為一個善于與貧困戶交流,深得貧困戶喜愛的優秀第一書記。
2020年12月,張德云給李從林寫了一封感謝信,信里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特別要感謝我們村駐村干部,能吃苦耐勞、辦事認真,全心全意為老百姓服務”是啊!正如信上所說,吃苦耐勞、全心全意、真心幫扶,李從林駐村3年來一直都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