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王凌功
在漢陰縣鐵佛寺鎮集中村新建的養牛廠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唐家民,看著從山西買回來的25頭西門塔爾牛,算起了收入賬:一頭牛買回來1.3萬元,將來賣出2.2萬元,除去成本4000元,可以凈賺5000元。這樣合作社就有錢給村里交租金,還有剩余的錢進行下一步發展,實實在在地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唐家民說:“有了產業支撐,村集體經濟一年收入能達到200萬元。”集中村拿出村集體經濟分紅,對村內生產道路、園區基礎設施進行了完善,辦了許多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的事情,村黨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更強了。
鐵佛寺鎮像集中村一樣的村子還有很多。為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該鎮在全縣范圍內率先推出“黨支部+職業經理人”“一社五部”等集體經濟組織運營模式,統籌整合資源資產、產業帶動、區域輻射等,健全完善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為了調動職業經理人生產積極性,明確規定合作社經營利益的10%由職業經理人自由支配,并按照合作社的實際情況,酌情給“一社五部”工作人員發放薪資。
地處漢陰北部最高峰素珠嶺腳下的合一村,共551戶1691人,其中貧困戶192戶591人。近年來,依托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政策,該村不斷拓寬思路,利用當地資源優勢,聯合臨近的銅錢村發展獼猴桃產業1000畝。
“全鎮培育了4個示范村。在黨支部的帶動下,全鎮新成立村級專業合作社10個,把2032戶貧困戶鑲嵌在產業鏈上,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后勁更強了,村民更有歸屬感了。”鐵佛寺鎮黨委副書記陳靖說。
為了建強黨支部,該鎮將產業發展作為黨組織書記述職評議內容,夯實黨支部書記“一肩挑”后產業發展第一責任人職責,采取“黨支部+”模式,形成了多元主體參與、高效聯動組織體系。
為了打破村域行政區劃,各黨支部通過“三聯”促發展機制,聯合規劃開發,讓更多村走上了共同發展的快車道。截至目前,全鎮共結成幫扶對子5個,全鎮村集體收益累計達400余萬元。
政府機關所在地四合村通過成立永發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展蠶桑、養雞等特色產業,僅今年就給村集體帶來收入10萬元。“這10萬元收入,我們可以繼續投資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還可以兼顧群眾分紅和獎勵資金,極大地激發了產業發展的熱情。”四合村黨支部副書記張培永說。
選好村黨支部書記“頭雁”和村干部“群雁”隊伍,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該鎮結合“愛國奉獻、建功立業”活動深化“能人治村”,探索推行村(社區)黨建專干輪崗鍛煉和村級后備力量幫帶等針對性舉措,全面激活村級組織源頭活水。近年來,全鎮共儲備村級后備干部15名。
為廣泛培養干部,該鎮立足打造黨性強、懂經營、善管理、受擁戴的村干部隊伍,通過創新機制、按需施教、幫帶培養等方式,從“走出去”和“請進來”兩個方面,通過“全員輪訓+精準培育”對村干部進行培訓。截至目前,共組織開展外出參觀學習10余次,掛職鍛煉3人次。
同時,該鎮也不斷加強對黨務和村務的監督管理。為了有效防止“坐收坐支、亂鋪攤子”等情況的出現,各村結合實際出臺了實施細則,制定了村集體經濟經營運行、收益分配、監測管理等配套辦法,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程序和“小微權力”清單的內容,實行村級申報、鎮級認定和依法審計,并聘請專業會計公司進行記賬,確保公正透明,群眾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