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康
陳興松,一位從大山深處搬遷到漢陰縣澗池鎮紫云南郡社區的貧困戶,普通的外表下有著吃苦耐勞、勇于拼搏的優秀品格,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他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致力于推動本地集體經濟發展,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成為其他貧困戶學習的榜樣。
莊稼漢“靠天吃飯”。陳興松的老家在漩渦鎮朝陽村,房子位于半山腰上。那時候一家四口主要是干農活,“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遇到一場大暴雨,或是持續干旱,一年的辛勞都可能化為泡影。
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陳興松在讀完初中后便去外地打工。多年來,一家人租住在一個面積不到60平方米的房屋內,兩個孩子上學也很不方便。即使在外闖蕩多年,陳興松心里最惦記的依然還是家鄉,他也想過回家鄉發展,但為了家庭,他只能每年在外漂泊。
好政策帶來了新生活。陳興松的命運在2016年迎來了轉機,這一年他趕上了國家脫貧攻堅的好政策,被確認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還為其落實易地搬遷的幫扶措施。2019年,陳興松一家住進南郡社區80平方米的房子,結束了多年來租房的歷史,這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其實在搬遷之初,陳興松還一直擔心農民離開土地后的生活會沒有著落,但當他住進南郡社區后,這些顧慮都被打消了。為做好易地搬遷群眾的后續扶持工作,當地黨委政府及時成立南郡社區黨支部,并配套建立了“八大中心”,用于社區的日常管理和服務。為使搬遷群眾真正實現樂業安居,還相繼建設了農業產業園和社區工廠,將就業機會送到貧困戶家門口。
從小就跟土地打交道的陳興松對種地有著特殊的感情,農業產業園正好成為他施展自身特長的平臺。在了解到陳興松的發展意愿后,南郡社區黨支部及時為其落實農業產業園的工作,每月工資有三千多元。為了更好地勝任此項工作,陳興松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各項實用技術培訓,并一邊工作一邊鉆研科學化種植技術,通過踏實努力學習,陳興松熟練掌握了火龍果、圣女果以及其他大棚蔬菜的種植技術。
隨著“兩不愁、三保障”問題的解決,2019年陳興松一家順利脫貧。雖然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陳興松不敢忘記,“正是因為有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才有了我今天的好生活,我雖然脫了貧,但是還有人依然身處貧困線以下。”為了幫助更多人早日實現脫貧,陳興松總是積極向貧困群眾宣傳各項扶貧政策,分享自己的脫貧經驗,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今年,南郡社區的農業產業園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用工量加大,陳興松第一時間利用各種交流渠道,公布相關用工信息,先后為60余名貧困群眾提供幫助。
年初,南郡社區成立“一社五部”,陳興松被推選為生產發展部負責人,這也為他更好地帶動其他搬遷群眾發展產業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平臺。通過組織參與技術培訓和現場親自指導,一批又一批搬遷群眾在他的幫助下蛻變為職業農民,現在的陳興松平均每天要安排80余人到蔬菜產業園工作,實現人年均增收1800元到2000元。
除了參與社區生產,陳興松還積極投身于社區管理工作。今年7月他被選為社區監委會主任,負責農業產業園生產、三務公開以及矛盾糾紛調解等工作,同時他還是社區的網格員,負責聯系社區居民36戶96人,居民生活有什么困難或是鄰里之間有什么矛盾,都會第一時間找到他。
一人富不算富,眾人富了才是真的富。從苦日子走出來的陳興松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貧困群眾的生活變得殷實富裕,他也在用他的精神影響和激勵著身邊的每一個人為小康生活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