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沈康
10月26日,在漢陰縣觀音河鎮觀音河村菊花種植基地,130余畝金絲皇菊花開正艷,朵朵菊花散發出濃郁的香氣。放眼望去,田間地頭,30多名工人正忙著采摘菊花,空氣中彌散著特有的清苦菊香,現場一派喜人的豐收景象。
觀音河村村民何昌盛就是采摘人群中的一員。他是觀音河村的貧困戶,提起這些菊花,他欣喜地說:“今年菊花品質比往年都好,我從2016年開始一直在這塊菊花地里干活,到現在有5個年頭了,不管是育苗、栽苗、澆水、施肥,還是采摘、分揀、烘烤、裝袋,所有活都干過,一天輕輕松松能掙120元以上,一年下來在菊花基地打工加上土地租金,能掙2萬多元。”
在該基地工作5年以上的遠不止何昌盛一人。據悉,為激發貧困群眾工作積極性,建立長期穩定的勞務關系,該合作社與貧困群眾簽訂勞務協議,對在本合作社年務工累計50天以上的貧困群眾實行增發“三個10%”,即:每人每天增加10%的額外務工補貼,年土地流轉費上浮10%,年底進行獎勵10%分紅。
“觀音河村現有菊花種植面積130余畝,采摘菊花期間,每天用工需30人以上。2016年以來,累計用工2.5萬余人次,發放農民工資200余萬元,帶動了周邊50余戶貧困戶穩定增收、順利脫貧。”該菊花種植基地負責人王飛說。
生長在觀音河村的金絲皇菊,由漢陰縣眾盈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是觀音河鎮2016年招商引資引進的產業項目。該合作社集育苗、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于一體,以完整科學的制度管理體系及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方式,促進生產發展,帶動農戶增收。
走進該合作社菊花加工廠房,過稱記賬的人忙得不亦樂乎,一股股清香撲面而來,10多名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分揀著剛從地里采摘回來的鮮菊花,擺成一架架花盤送進烘房進行烘烤。
觀音河村的菊花產業只是觀音河鎮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鎮深入挖掘菊花觀賞、食用、保健、藥用等內在價值,開發出“菊花+旅游”“菊花+親子采摘”等農旅融合模式,積極推動三產融合發展。
同時,該鎮按照“村支部+合作社+扶貧產業項目+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由支部牽頭,組建合作社,鼓勵和引導貧困戶通過資金、土地等方式入股,結合“三個一”產業扶貧項目,因地制宜精準布局產業。
目前,村集體以獼猴桃、蠶桑、中藥材為主導產業,大戶以漆樹、魔芋、養殖等為輔助產業進行統籌發展,一業主導、多業并進的產業發展格局逐漸形成,全鎮累計發展獼猴桃2100余畝、蠶桑1100余畝,中藥材600余畝,發展漆樹2500畝、魔芋3500余畝、脆李1200余畝。
該鎮黨委書記李揚說:“一花引來百花開,菊花產業是我鎮探索‘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成功實踐。我鎮將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在生態產業上持續發力,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鞏固脫貧成果,做好與鄉村振興的有序銜接。”